12月20日,中關村人居環境工程與材料研究院、中國生態建材網、綠色建筑研習社共同主辦的“2016綠色設計與綠色建材論壇”在北京中家鑫園酒店舉辦。
中國工程院
侯立安院士做主旨報告
《我國室內環境污染與改善》
侯院士從國家大氣環境至百姓生活日常再到各類室內材料的應用,縱橫捭闔,為我國室內環境問題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總建筑師
袁鑌教授做主旨報告
《歐洲綠色建筑的發展對中國的影響》
袁教授介紹了歐洲節能建筑發展的方向,從德國被動房到丹麥主動房再到瑞士太陽能陽光房,從近零能耗建筑到零能耗建筑再到產能建筑,剖析了歐洲建筑節能對中國的借鑒作用,他認為,歐洲節能建筑發展對中國的啟示:
1.從節能目標上:從低能耗建筑向近零能耗建筑、零能耗建筑發展;
2.從節能評價上:從評價節能率和圍護結構熱工性能向評價建筑能源消耗總量發展;
3.從節能技術上:從提高設備系統能源使用效率向采用被動式技術和可再生能源發展。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總建筑師祁斌先生
《因材施“變”—綠色項目材料選擇》
祁院長講到: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
祁院長介紹了奧林匹克公園下沉花園2號院設計,用灰制半透瓦層來體現中國傳統建筑特色。他認為:在中國場地把建筑建起來以后有很深刻地域化烙印,中國工藝、材料、人工、審美,包括一些技術的應用,一定有自己文化內涵在里面。
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院
原副院長馬眷榮先生
《綠色建材評價與與探討》
馬院長認為,整個綠色建材評價體系還沒有頂層設計,這個需要政府部門盡快會同有關專業人士,盡快完善。目前,《綠色產品評價通則》正在征求意見,預計2017年頒布實施,《通則》主要針對關注度高、消費升級急需、生態和健康影響大的終端消費;綠色指標四個屬性:資源屬性、能源屬性、環境屬性、品質屬性;要求綠色產品指標基準值確定原則—國內5%該類產品達到指標基準值。
馬院長高度評價了被動房,被動房對傳統的建材也提出了挑戰。除傳統的建材外,綠色建材評價分類還應增加環境功能建材和再利用建材。
5+1洲聯集團副總經理盧求先生
《德國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技術》
盧總介紹了德國超低能耗建筑技術體分類:低能耗建筑、三升油建筑、超低能耗被動房(近零能耗建筑)。重點介紹了被動房的起源、發展及體系形成。并分享了德國最大的被動房項目—海德堡被動房城區,城區包括大學用地、居住用地、商業用地等,全部采用被動房施工技術體系。盧總說,德國被動房外表不花哨,但所有的建筑都按標準要求建造;斯圖加特的產能別墅,發電量不僅滿足日常需求,還可以為電動汽車進行充電,可使電動車行駛距離不低于300公里。
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的主要優勢:更節能、更舒適、更好的空氣質量、更好的施工質量等。
國外有關被動房的爭議,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對比最新節能規范要求下的新建住宅,節能量并沒有那么大;二是帶熱回收的通風裝置、三層雙中空玻璃窗等技術已起來越多地用在節能住宅項目上,并不是被動房的專用產品;三是綜合應用各種節能技術和智能控制技術可以獲得個性化、可調節的室內舒適環境,而且運行成本還能更低;四是被動房所增加的保溫和其他技術設備沒有在建筑全壽命周期生態評價指標性能中(Oekobilanz)反映出來。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副院長李迅先生
《綠色生態城區建設的理論與實踐》
李院長講到,綠色生態城區已規模化發展,國家新型城市建設三大理念提出《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要求:加快綠色城市建設;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注重人文城市建設。
李院長分享了生態城市發展的新理念與新技術:被動式技術;微循環;微能源;TOD;低沖擊開發;微降解與源分離;城市礦山;分區真空管道收集;生態修復;環境模擬評估;碳審計;法定實施手段。
并分享了中外生態城市建設的對比研究結論:
發展階段:國內是城鎮化高速發展階段;國外是城鎮化成熟穩定階段;
地域尺度:國內是大而全;國外是小而精;
發展策略:國內是目標導向;國外是問題導向;
建設理念:國內是理想主義;國外是實用主義;
建設主體:國內是政府主導、市場響應、市民有限參與;國外是政府倡導、市場推動、市民廣泛參與(NGO);
建設手段:國內是自上而下、規劃引導;國外是突出重點、強調實施;
建設模式:國內是因人而異、模式相近、新城為主;國外是因地制宜、模式多樣、新舊結合。
北京寶貴石藝科技有限公司
總經理張寶貴先生
《色變—綠色材料成就建筑之美》
用一段話來總結張總的演講:
出于好奇,建筑界開始關注用低碳環保材料制作的混凝土制品。出于想象力越來越多的建筑師開始不安分,用混凝土去做燈,去做家具,去做自己心中的建筑,在朦朧中出現的東西反映了一種活力,建筑的成就表現在方方面面,如果開始關注低碳環保材料,又能夠在實踐中應用它,久而久之,也許會成為一種新的語言和樣式,所謂的理論也會逐步浮出水面,當代設計是對當下社會的一種反映,是對當下科研成果的一種集合。既然是當代設計,低碳環保才料就不該缺位。石渣石粉和建筑固體廢棄物的合理應用不但可以降低成本、增強石材質感、有利變廢料為原料,而且可以有效地阻止制品開裂,防止制品污染。
天不變,道亦不變。這里所說的“天”是一種社會環境,這里所說的“道”是一種規律,新的環境出現了,我們可以把心中的門打開嗎?城市,可以從手上開始,去畫圖。建筑,可以從腳上開始,去丈量。生態環境,可以從心中開始,去好奇、去想象、去擔當。
當代設計可以始于實踐,從現實的可能性開始創造。當代設計遇上了環保的話題,千載難逢的機會,進入其中我們是幸運的。
中國建筑學會生態人居委員會
主任薛孔寬先生
《鄉村生態人居建設的特色定位與產業鏈》
薛主任重點分享了鄉村生態人居建設的產業鏈的三個重要節點:
新型城鎮(推進城鄉一體平衡格局);
新型建筑(主張有效節約資源能源);
新型材料(倡導生態產品組件產業)。
薛主任認為:中國未來的30年,鄉村發展趨勢具有巨大的潛力:人口逐步回流、經濟城鄉均衡、生活普遍舒適。
當代置業執行董事、首席技術官陳音先生
《綠色建筑與綠色建材》
陳總介紹了當代置業萬國城MOMA綠色建材,如用場地廢棄的倉庫墊腳石建造的社區圍墻等,陳總認為:建筑師對飾面材料的選擇上要確定三點:1.石材、瓷磚、陶板、燒結磚的蘊能量;2.金屬、玻璃不是綠色建材;3.減少繁復的裝飾就是綠色。
在木材是不是綠色建材的概念上,他講到,萬科在木材選用上只選FSC認證的生態木材。
在綠色建筑上,他談到:簡約設計不只是風格問題,有節制地使用材料也代表一種對環境的態度;所有新型建材都要考慮中國每年20億平米的建設規模。
先人們曾用磚、石、木甚至夯土材料創造了許多不朽建筑,今天我們的綠色建筑仍然需要這樣的樸素智慧。
嘉賓對話
大會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