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我承認我們是80后的,早已不是那個社會主義陽光下的小花朵了,奔向而立的年紀,在這個負擔日益沉重的年代學會擔當,并被成長著。所以曾被先輩們冠以“垮掉的一代”的帽子光榮地傳到下一代去了。新“新新人類”們正以他們的思維和創造力改變著這個年代,而讓更多的人無話可說。
于是,在介個流行不好好說話的年頭,好好說話的就是“老掉的一代”。
很榮幸生活在一個崩潰與安全的邊緣的角落,更榮幸地奉獻于一份陽光的事業,于是只看見陽面,而把背影悄悄地抹掉,號稱太陽能工作者。雖然我更愿意扯一些跟太陽能無關的人和事,可是前兩天看到號稱“太陽能教父”的黃鳴董事長的一句話:在我眾多名銜中,我最欣慰的是“太陽能行業黃埔軍校校長”的稱謂。我突然有點按捺不住的感覺,為什么?不知道,想反駁什么?也不知道,只是勾起些許頭緒來。其實人家“雨潤軍團”也為行業默默地做了不少人才貢獻,可能因為個性不同,另一個徐校長更長于內秀而低調,似乎還不懂得炒作的奧妙。
據悉,在我國的邊陲大省,一個享有四季如春之稱的地方,也有一批奉獻于太陽能事業的太陽能人,可能是由于離中原太遠,或者離太陽更近,總之他們一直以來比較安分的守在自己的土地上創造,甚至有的人一守就是十幾年,掐指一算的話倒也數得上是“行業先行者”。只是100多年前閉關鎖國的教訓仿佛還歷歷在目,偏安一隅的太陽能人過晚的看到了行業的春天,在他們錯過了最好的時機以后,這些鎮守川滇渝的太守們卻開始想起要挺進中原了。
還有那吳越之地稻米之鄉,許是馬家浜文化太陽神鳥發祥地之故,更有一大批追逐太陽能事業的老板軍團,經濟沃土、人人稱王直教得帥多兵寡,對于產業只有萌萌愛,起步晚還要賺錢快。于是發情般四處拋擲橄欖枝求賢若渴,仗著是東南商賈勝地、浙商精神及范蠡依缽承繼者,紛紛出兵華夏借陽光賺足天下銀兩,好一個熱情膨湃、流光溢彩!
可是,中原雖然浩瀚卻早是兵家大滿為患,想出兵就能制勝就必須出奇兵,而天下奇兵之多,最初好像都出自一個地方,而且浩浩蕩蕩稱之為“皇軍”,這支皇軍就是前面的自稱太陽能行業黃埔軍校校長的人培養出來的。這些人在他的麾下成長,到別的地盤上發光發亮,曾一時之間成為搶手的人才來源。而在皇軍之后,又閃出一隊“雨字號徐家軍”,相當及時地起到了對中國太陽能熱利用行業人才流動事業中的拾遺補缺的作用。再后來還有一些游兵散勇未舉番號者,此處略去一千字不再表述。
于是乎,一些為了美好生活的人們禁不住地躁動,面對利誘急急如過江之卿。很幸運的一批企業招來了一批皇軍或徐軍人才,從下到下填充在原來的機制之中,目的很單純,動機很明顯,希望這些傳說中的來自高校大兵團的人才能夠創造傳說中的奇跡。然而,不是每個哥都是傳說,也不是每個哥都能創造傳說。過程很尷尬,結果很無奈。事隔N多歲月,這些人又神馬地成浮云了,所謂異動像刀、傷的是情、理由莫須有、根源唯有利。
此等故事有點悲催,不知校長聽到了會作何感想,是承認還是辯駁?我很替他糾結。
好了,現在開始切入正題(列位看官莫怪,跑題太遠實為此)。
太陽能行業腫么了?
好像不止一個人會這么問吧,前兩年轟轟烈烈的太陽能行業,在這一兩年里一下子靜了下來,特別是今年,靜得連壞消息都聽不到了,難道是“沒有消息就是好消息”?我也不是什么磚家叫獸,所以也分析不出原因四五六來,可能是“只緣身在此山中”吧,不知道為什么陽光底下都是好多過去的浮云?
太陽能行業開始定型?
有一種觀點或者可以相信,那就是洗牌,因為在市場競爭的過程中,牌總是要洗的,只是早晚而已。那么在這兩年或者將來更長的時間里,這種冷清局面的持續是一種市場淘汰的過程,就像當初從這塊海灘上搶先登陸一樣,總會有人在這一過程中被淘汰出局,因為總有人堅持不住。
這樣看來,倒是一件好事,本來就有人批評這個行業魚龍混雜,甚至那些處于領導地位的大哥大們,總想著如何壓制住那些擾亂他們視線的山寨小弟們。他們自認創造并推動了這個行業就有權利來規范這個行業,是否合情合理合法姑且不論,我們想想其美好的一面,其實這也是行業發展進步的要求。
設想一下,如果當太陽能行業再次顯現發展春天的時候,那些小魚小蝦們都變成了蝦醬,而這個海灘上剩下的是為數不多的閃閃的珍珠。從此,這個行業一如期望地進入穩定規范的發展軌道,從此陽光普照,天下太平。
那么,眼前這個局面是不是可以接受呢?
太陽能行業的后進分子?
在上個世紀90年代的時候,你做太陽能,現在可以當元老,而且會被贊超有遠見;
如果在2000年左右的時候,你選擇了太陽能,如果沒死掉那也差不多也是這個行業的中堅力量了,說明很識時務,緊跟潮流;
如果在2010年左右的時候,你選擇做太陽能,現在能活著真好,只是下手晚了點。
現在的情況是,能從上個世紀活到現在的企業,不是大哥就是無名氏,他們在現在的局面里不會很快死掉;那些迎著新世紀誕生的弄潮兒們,因為有了十年的積累,能夠成為中堅力量的也肯定有相當的實力支撐幾年,因此現在的局面是他們必須活下去的最難時刻;而“嶄新新”的追隨者們,現在最最想的卻不是如何要生存下去,而是像這個時代的很多人一樣渴望“一夜成名”。
因為市場是殘酷的,特別是此時此刻當市場基本成形并成熟,市場和競爭者都不會留給他們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好讓他們一點一滴地成長,所以只能祈求“見風長”,像大力水手吃菠菜一樣,否則就會被最快的淘汰掉。這種急于求成的心態,造成了他們到處挖墻角,籠絡人才,還四處咨詢、學習,就為一個目的——盡快的成名。于是,家電下鄉的名單成倍增長。其實想成長壯大本沒有錯,在市場競爭的海灘上,沒有人希望被淘汰掉,都是一門心思地想把別人拍死在沙灘上。但是一味地求成,非常想不到的結果就是自己把自己給拍死了。
要的不是“人才”而是“人財”!
在這些積極的后進分子里,他們最擅長的兩招就是挖人和招人,其實本質上也沒什么區別,從人道主義上來講也沒什么錯。問題是他們招這些人來,不是像校長一樣含心茹苦的培養他們,而是直接唯我所用,而且一定要創造作用,一定要結果。我們都知道這結果就是市場,就是名,就是財!
所以,他們所謂的招攬“人才”,實際上是“人財”,換了一個字,顯得無厘頭了些,但是寓意卻變了,“人才”就是人才,而“人財”是能帶來財的人才。曾經校長因為自己培養的“人才”成了別人的“人財”而抑郁,逮到機會就批判,但是值得敬佩的是他從來沒停止過培養他們,直到現在很驕傲的自稱校長了(是否群稱尚待考證)。
令人不安的是,這些“人才”們,有多少是別人需要的“人財”呢?有人問為什么現在的皇軍不像以前那么厲害了,而且還變臉成了悲催的“魷魚”,間或群體變成了鐵板燒?做為不專業的我,倒是有一個不專業的看法:因為浮躁。
是的,他們和那些后進分子的主子們一樣,都犯了一個毛病:急于求成。急于求成的直接表現就是缺乏創造力,他們總以為自己是從著名學校出來的,有過去無數的學長為他們做了成功的示范,因此他們就以為學校里的那一套是百用百靈的。于是就像趙括一樣,把他們學到的也曾經是成功的經驗,再來一遍。沒想到結果是意料不到的失利,因為他們忽視了一點:在市場上沒有百試百靈的成功定律。他們也忽視了那些成功的學長們,其實成功的地方不是和他們出自同一所學校,學習了同樣的課程,而是在新的天地里發揮了他們的創造力。這也是人們經常探討的能力和學歷的問題,是不是很簡單?
事業誠可貴,人才價更高!
很多人都聽過著名的葛大爺說過的那句著名的話兒:21世紀什么最貴?人才!
記住,是人才。
所謂人才,百度百科給出的標準定義是:人才指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或專門技能,進行創造性勞動并對社會作出貢獻的人,是人力資源中能力和素質較高的勞動者。簡而言之就是有才能、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并創造與一般人不同的業績的人。因為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為人才,所以人才是需要培養的,是需要成長需要土壤的,不是移花接木就可以達到效果的。
如果當人才,淪為人財,就像仲永一樣,總會成傷。
看當下市場上成功的少數精英,無論領軍人馬還是自謀一局,盡管他們也在所謂的軍校(皇軍地也罷,“雨潤軍團”地也罷,其它諸多企業制造出地人才也罷)進修過,但今日他們身體中流淌的早已是他們自造的血液。時務變遷產業流變,茁壯的是他們那顆不隨風逐流的具有主體意識的自立自醒的心,堅挺的是他們那個具有超強新陳代射功能的腦袋瓜子。
太陽底下,我等何去何從?企業何選何育?我自說之,君自辯之。
作者:太陽界公關部 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