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文化的核心便是“無私”,即是利人,用自己的光和熱,溫暖他人。用自己的光和熱,沖破烏云,為人類帶去光明。太陽的“四日精神”,日出有信,日行有度,日照無私,日新月異,都代表了太陽優秀的文化理念。
據有關資料顯示,進入21世紀以來的10年間,我國太陽能熱水器累計節約標準煤總量已達11295萬噸,累計實現減排365.19萬噸二氧化硫,164.16萬噸二氧化氮,282.36萬噸煙塵,24246.6萬噸二氧化碳,節能減排效果十分明顯。難怪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國務院總理溫家寶驕傲地向世界宣布,中國太陽能熱水器集熱面積居世界第一。
太陽能熱利用產品因為其零消耗、零污染等特點,決定了她是一種經濟、節能且安全的產品。太陽能熱利用行業讓廣大消費者使用上環保節能的太陽能熱水器而不是能耗較高的電熱水器或燃氣熱水器,因此嚴格意義上說,太陽能行業文化實際上就是一種有利于社會,有利于國家,有利于消費者的利他的“公益文化”。
從行業競爭規律來看,行業高速發展的過程中,規模競爭將成為不可避免的階段。總成本領先的戰略訴求需要龐大的產能規模來支撐,因此,企業在產能上進行擴充,用全國一盤棋的戰略目光來布局生產基地,是必然的選擇。
通過對這些太陽能企業異地布局的基地產能進行摸底發現,單個基地的設計產能在當前的行業形勢下都堪稱大手筆。例如,皇明、桑樂、太陽雨、四季沐歌等企業的年生產量都設計為100萬臺。
同時,就產業鏈的角度而言,如同成熟家電行業一樣,行業規模型企業已經不滿足單純整機制造領域,開始把觸角向上游延伸。以太陽雨為代表的企業開始向上游真空管、毛坯管甚至是高硼硅領域延伸。
一句話,對勞動密集型的太陽能熱水器企業而言,全國性的品牌意味著首先是規模上的優勢,這一點無可爭議。沒有規模上的優勢,就沒有品牌力上的優勢。沒有全國性的產能布局,就沒有規模上的有效支撐,也就無法鑄就全國“叫得響”的品牌,這里面存在著息息相關的聯系。
從太陽能熱水器行業的基本面來看,在全國近5000家左右的太陽能企業中,有近70%的企業屬于中小企業,甚至到目前為止,能稱為全國性的品牌屈指可數。
大量的中小企業依靠著物流的優勢和地產品牌的優越性,牢牢占據了當地市場的優勢地位。對規模型企業而言,由于當地居民消費心理的作用加之考慮售后服務的因素,在市場競爭層面上規模型企業并不占優勢,而通過這一輪的生產基地布局,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各大品牌生產基地布局的完成并逐漸投產,原先區域性的品牌優勢將逐步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