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在2011年陸續爆發歐美債務及財政危機后,太陽能產業卻突然出現大幅下滑,主要因歐美市場需求大幅下滑,過去幾年的過多生產、盲目擴張導致企業產能過剩、庫存成本大幅上揚,不少企業不堪虧損而紛紛倒閉,或苦苦支撐,儼然已步入寒冬。
而相對于太陽能產業的衰退,風力發電則成為未來幾年最被看好的再生能源產業,該產業也正透過購并、集成,逐漸形成寡占市場,以避免如太陽能產業般過于松散、各自為政、小企業資本不足的窘境。
太陽能產業還有沒有春天?
太陽能產業在過去幾年的繁榮時期大幅擴張,正成為目前產業進行集成的主要原因。但即便集成購并后的大型企業也難以承受因歐美需求大減、產能過剩的成本壓力,紛紛裁員自保,如尚德、英利等。
而為保護自家產業,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也于日前初步裁定,中國國內輸美太陽能電池存在反傾銷、反補貼疑慮,對美國相關產業造成實質性損害;對此中國國內方面則反駁,認為美國正實施保護主義,破壞市場競爭。若美國ITC正式裁決對中國國內太陽能電池等征收反傾銷、反補貼懲罰性關稅,將進一步傷害中國國內太陽能業者。
但事實上,太陽能這般的新興產業有著修正、集成的過程實屬正常,就如過去的個人計算機(PC)產業、家電產業等,在蓬勃時期整體產業可能超過數百、數千家業者之多,但隨后則開始集成并步入穩定發展期,轉為成熟產業。
其次,因目前太陽能產業在所謂的新興開發中國家尚不盛行,因為這些國家正面臨快速發展期,所需資源龐大,如太陽能等新能源的建設成本過高,且成熟度也遠不如石化能源,因此太陽能相關產品仍主要輸往歐美等已開發市場。但如今,這些市場正飽受債務與財政危機,導致需求下降。一旦歐美市場需求復蘇、全球太陽能市場日趨成熟,相信該產業仍有未來。
風力發電未來幾年可望投資增加
國際市場研究機構Pike咨詢公司(PikeResearch)發布報告,未來5~6年,風力發電產業的投資將大幅增加,成為潔凈能源市場最具實力的產業。報告預測,到2017年,全球在風力發電項目的投資,將由2011年的770億美元增至1,530億美元,新裝機的累積投資總額將升至8,200億美元,全球總裝機容量(包括陸地與海上風力發電項目)也將由2011年的2.36億千瓦(KW)增至5.63億千瓦。
而未來幾年全球風力發電產業,主要將由亞洲、歐洲以及北美3大市場所主導。其中,北美地區由美國帶領,目前風力發電占美國總發電量約3%,截至2011年的總裝機容量約達750萬千瓦,預估2013年前將倍增,主要因2012年下半起預計經濟將回穩,企業也將增加投資。
在美洲部分,巴西預計將擴大風力發電投資,希望能在2020年前將總裝機容量由目前的150萬千瓦,大幅增至1,150萬千瓦,將風力發電引入電網,并藉此將風力發電價格,由目前的每小時1,000千瓦166美元,下調至111美元、甚至是55美元的低價位,與水力發電的每小時1,000千瓦27~30美元競爭。
而歐洲雖受財政預算等問題纏身,但仍是全球風力發電最發達與普及的地區,據歐洲風能協會(EWEA)最新研究報告指出,歐盟27國中的17國目前在建、已批準或正在規劃的離岸大型風力發電,總裝機容量達1.38億千瓦,是目前已投入運行的400萬千瓦的35倍之多,預估到2020年將占歐盟總發電量的13.1%。
預計到2020年,歐盟離岸大型風電前10國將分別是:英國的4,860萬千瓦、德國的3,125萬千瓦、挪威的1,139萬千瓦、瑞典的828萬千瓦、西班牙的680萬千瓦、法國的600萬千瓦、荷蘭的599萬千瓦、希臘的489萬千瓦、芬蘭的429萬千瓦,以及愛爾蘭的378萬千瓦。此外,EWEA報告也指出,歐盟離岸風電在未來10年創造16萬個、未來20年則將創造30萬個就業崗位。
而在亞洲地區,風力發電仍主要由中國國內為領頭羊。根據中國國內十二五能源發展規畫,到2015年風力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1億千瓦、2020年達2億千瓦、2030年達4億千瓦、2050年達10億千瓦,預計將分別占總用電量的2%、5%、8%以及17%,預估未來40年將累計投資人民幣12兆元。此外,為避免太陽能產業發生的情況重現,中國國內政府將井然有序的發展風力發電,包括重新集成、資源配置改善、不浪費、不盲目發展,以推動產業健康發展。
風力發電將陸、海、空3路并進
根據彭博(Bloomberg)新能源財經風力發電部門調查研究,未來5年陸地風力發電的成本將下降約12%,屆時的設備成本降低、發電效率卻相對提升的情況下,可望與火力發電、天然氣、核能發電等競爭。調查顯示,當陸地風力發電裝機容量每增加1倍,成本就會降低7%;目前的裝機成本約為每小時1,000千瓦為88萬歐元(約116萬美元),遠低于1984年的200萬歐元。
同時,技術不斷創新也使得發電效率快速提升;加上整體營運和維護成本也因技術成熟而逐漸降低,預估到2016年,陸地風力發電整體發電成本將降至每小時1,000千瓦52歐元。若與目前火力發電平均成本的每小時1,000千瓦46歐元相比,差距并不大,更何況若再把碳排放因素考量進去的話,風力發電的競爭力將非常大。
近來風力發電市場趨勢也漸由陸地走向海上,預估未來幾年歐洲海上風力發電投資將大幅增加,到2017年全球約75%的海上風力發電裝機容量,都將來自于歐洲市場。而對此趨勢,位于亞洲的韓國因在造船產業擁有先進技術,韓國業者較擅長海上風力發電裝置的設計及施工,且擁有制鐵及鍛造的優勢,極具競爭潛力。韓國政府也設定目標,期望將風力產業培育為該國造船業第2,且至2030年前將全球市占率擴大至20%。
除了陸、海外,空中的風力也即將成為新的能源來源。目前已有美國企業研發新技術,利用云層中的風力進行發電,而且效率比陸地風力發電更高,因為在高空中的風力約是陸地上的8倍,因此所能產生的風力也增加8倍。
據美國波士頓創業公司Altaeros設計出1款類似內裝氦氣的飛機噴射引擎,可使這款「小飛艇」在聚集風力的同時,也能飄浮在空中,預估每臺小飛艇可產生100千瓦的電量,約可滿足40個家庭的用電需求。
盡管該技術仍有改進之處,但可望成為未來的風力發電主流,原因之一在于不需占用陸地或海面容積。
氣候問題是人類無論如何必須面對的,因此,發展再生潔凈能源仍是未來趨勢,尤其在多個國家宣布棄核后。就目前技術水平來看,風力發電和太陽能仍是再生能源發展主力,即便目前太陽能產業盤整,相信春天仍會再現,而風力發電的角色也將更益加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