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普遍現象,大企業產品少,小企業產品多。走進中小企業的展廳、倉庫,產品種類多得目不暇接,少則幾十,多則上百,甚至跨行業的產品都有。一款產品一年下來銷售只有幾十萬、上百萬,在全國的市場盤子里,根本談不上打市場、做品牌,沒有地位。所以我說,單品不大,問題就大!
單品做不大,是企業長不大的直接原因
據統計,世界500強企業中,單項產品銷售額占總銷售額95%以上的140家,占500強總數的28%;主導產品銷售額占總銷售額70%-95%的194家,占38.8%;相關產品銷售額占總銷售70%的146家,占29.2%;而無關聯多元化的企業則是鳳毛麟角。因此,沒有大單品,一切無從談起。
產品的銷售是企業衣食之源,怎樣提高銷量?相當多的企業認為盡可能多地推新品,品種越多,銷量才有可能越大。他們憑直覺認為,東方不亮西方亮。事實上,想象中的銷量從來沒有出現過。無論是自己還是和其它成功企業的發展實踐都證明如此。
有人說了,看人家康師傅、娃哈哈,哪個不是多品類推進,家族多么興旺。這些人只看到了知名企業的今天,忘記了人家的昨天也是一個產品一個產品做起來的。
除非是上帝投資,沒有企業天生就是大企業。大企業都是從小企業成長起來的,當你還很弱小時,企業成長轉換的關鍵只有一個,做減法。聚焦!聚焦!再聚焦!聚焦和專一,打造明星單品,以單品樹立專業形象,從專做到強,從強做到大,這是唯一正確的道路。如果企業產品多而不精,業務散而不強,資源無法一個產品一個市場上,那么在市場中一定到處都是弱勢。結果必然是,東方不亮,西方也絕對不會亮。看似產品琳瑯滿目,其實全是虛假熱鬧,代表企業、使企業賴以生存的戰略“星”品始終沒有樹立起來。
多大算大,市場說了算
自己的孩子自己偏愛。但是做市場打造戰略“星”品,需要冷靜客觀,必然扎扎實實,不能淺嘗輒止。單品大不大,市場說了算。
95%的企業不是餓死的,而是被機會撐死的。
可口可樂在前50多年里,一直聚焦于可樂品類,直到上世紀50年代才推出了第二個品牌“芬達”。
寶潔公司第一款成功產品是“象牙”皂,40多年一直聚焦這一個產品,直到1926年,寶潔才推出第二個產品camay香皂。又過了20年,全美第一個洗衣粉品牌“汰漬”才誕生。
由于授權上的原因,加多寶只能做紅罐王老吉一個單品,結果因“禍”得福,紅罐王老吉只用了短短5-6年時間,從一個地方品牌一躍成為中國FromEMKT.com.cn最大的罐裝飲料品牌,成為最有可能沖出國門,走向世界的民族飲料品牌。
單品做到多大算大?至少有兩個標準,一是市場排名前三甲。在本品類市場份額當中第一當然不用說,最好。如果是第二、第三位,那么與第一位的差距不能過大,應該是伯仲之間,且近三年銷售增長趨勢明顯、穩健。二是品類市場必須做得足夠大,接近成熟。新品類、小市場中的老大絕對不可以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尤其是沒有其它品牌進入,沒有經過競爭的市場,要么根本就是小眾市場,不可能生長出大企業;要么是小老大,大品牌一旦看好這個市場,會以品牌和實力下山摘桃子,在擴充市場容量中快速稱王。這一點是特別容易被忽視的。
看看加多寶涼茶160億,紅牛150億,海天醬油60億,老干媽、六個核桃30億……你還會輕易說自己有大單品了嗎?
請掃描國際金屬太陽能產業聯盟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