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時期,世界一些地區的天氣持續高燒,當電視畫面中不斷傳來不同區域的人們紛紛跳進水中納涼的鏡頭時,人們不僅要問:地球到底是怎么了?為什么會一邊是持續高溫一邊又是水災泛濫?這樣有悖常規的氣候背后隱藏著什么?持續下去又將會怎樣?在這種人類所面臨的空前生存挑戰前,國家近年來所倡導的綠色低碳經濟已不是水中月鏡中花,只要跟著喊喊口號就能應付過去的,而是必須要腳踏實地落到實處,由被動響應到主動出擊,真正將低碳經濟發展理念融入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去,惟有這樣,才有可能維護好地球這個我們共同的家園。還好,在這方面,我們已聽到了越來越多的好消息。
住宅產業化政策應運而生
日前,從金隅集團傳來消息,北京市首個“國家住宅產業化基地”落戶金隅,這表明在創新、集約、循環、綠色、低碳的科學發展道路下,北京市的綠色建筑推廣工程已進入了有效的實施階段。據了解,我國建筑節能從1986年頒布《民用建筑節能設計標準(采暖居住建筑)》算起,經歷了20多年的探索與實踐,成績顯而易見,但與目前應對氣候變暖的形勢、中央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部署及國家節能減排的具體要求相比,則存在明顯的差距,現存的大量老舊建筑仍然處于高耗能、高排放的狀態,新建建筑也未能全部達到國家規定的節能要求。
而據測算,目前城市30%土地用于住宅建設,32%的水資源在住宅中消耗,住宅建設耗用的鋼材占全國用鋼量的20%、水泥用量占全國總用量的17.6%。這些數據表明,我們居住條件的改善,是建立在資源消耗過大的基礎之上的,這既不符合我國人口眾多、人均土地等自然資源占有率低的基本國情和嚴峻現實,也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理念和要求。特別是北京,作為國家首都和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的一個縮影,自改革開放以來實現了快速發展,目前正面向建設世界城市的戰略目標大步邁進。然而在經歷了多年的高速發展后,隨著經濟總量和城市規模的迅速擴張,越來越面臨能源資源匱乏和環境承載力透支等嚴重威脅,過去長期以來的傳統發展模式已到了必須轉變的關鍵時刻。為此,北京市住建委、北京市規劃委等八個政府部門2010年聯合出臺了《關于推進本市住宅產業化的指導意見》,旨在降低建筑損耗。
《意見》指出,住宅產業化有利于實現節能減排、推進綠色安全施工、提高住宅工程質量、改善人居環境以及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是住宅建設發展的趨勢。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城市的要求,以建設“人文住宅、科技住宅、綠色住宅”為目標,依托科技進步,大力推進住宅產業現代化,是實現北京住宅建設的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2009年至2011年,為住宅產業化試點期,3年內住宅產業化試點項目建筑面積分別為10萬、50萬和100萬平方米。從成熟和適用的預制部品入手,綜合運用外墻、樓梯、疊合樓板、陽臺板、空調板等預制部品,采用裝修一次到位,推進先進部品、技術、工藝等的整合。2012年至2013年,為住宅產業化推廣期。2012年和2013年,產業化住宅項目比例分別達到7%和10%。
降低建筑損耗企業率先擔當
金隅作為北京市屬國有大型產業集團,在半個多世紀的歷史征程中屢次成功轉型、不斷實現跨越。此次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授予北京金隅集團“國家住宅產業化基地”稱號,正如其董事長蔣衛平所言,“是對金隅集團半個多世紀以來為首都城市建設努力付出的充分肯定。”下一步,金隅集團將以其核心產業鏈為依托,發揮好“水泥及預拌混凝土、新型建材制造、房地產開發、物業投資與管理”四大產業板塊的協同優勢,全力打造好具有北京自主品牌的住宅產業化基地。同時有效利用金隅整體上市后的國際直接融資平臺,在大力度推進北京住宅產業化建設的同時,傾力將金隅打造成國內一流的住宅產業化集團。
我們相信,隨著住宅產業化的不斷深入,有效地降低建筑能耗已成為可能,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建筑(交通)領域的耗能和碳排放已成為關注的重點和挖潛的所在。有鑒于此,我們必須對建筑領域的節能減排格外關注、高度重視,并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在推動建筑領域節能方面邁出更大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