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0年,為全球約96億人口提供商品和服務,同時將全球氣溫上升限制在2°C以下,這不僅需要使我們的能源供應脫碳,而且需要限制世界范圍內可預見的能源需求增長。要提高能源生產率,就必須從結構上突破,以將能源生產率的提高從如今的每年1.7%提高到每年2.5至3%。
Vivid Economics進行的研究表明,如果通過利用兩個主要的能源生產率驅動因素,同時在運輸,工業和建筑領域取得重大進展,那么在技術上就有可能實現這種改進步伐:
–通過技術改進和采用更有效的做法,以給定的能量提供更高水平的服務(例如,每公里行駛所消耗的能量更少)。
–通過結構上的轉變,例如更充分的城市設計,向服務型經濟的轉變以及經濟的發展,在給定水平的能源服務(例如,更少的公里數產生更多的GDP)的推動下產生更多的經濟活動。循環經濟和共享經濟模型。
在交通運輸行業,Vivid Economics估計,與往常情況相比,能源需求可通過減少出行需求,模式轉換和提高車輛效率以及大規模燃油轉換為電力的組合而減少70%。旅客旅行和貨運的替代燃料。
如果在廣泛的工業活動中開發出更高效的技術和實踐,然后迅速將其部署到新興工業化國家,則與通常情況相比,在工業部門中,能源需求可以減少一半。
在建筑領域,通過提高建筑圍護結構和設備的能源效率,以及能源(特別是供暖)從化石燃料到電力和區域的轉移,與常規情況相比,能源需求可以減少三分之二加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