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9日,當IMSIA國際金屬太陽能產業聯盟副秘書長陳講運一行到達王家堡村做太陽能部分數據監測設備安裝時,首先就想到了這個問題。
在天普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丁海兵總工的帶領下,我們一行六人直奔熱站。

熱站座落在王家堡村民委員會的院子里,從外面看是一幢有二層樓高的建筑物,實際上它是連接用能端和供能端的樞紐,熱站內有水源熱泵大型機組、不銹鋼組裝水箱。管道、法蘭、水泵、儀表和控制柜是熱站里主要的設備。
據熱站運營人員工作記錄顯示,從2017年11月26日至2018年3月31日地源熱泵機組耗電量為624300kWh,地源側循環水泵耗電量178651kWh,供暖側水泵耗電量139907kWh。也就是說,在該階段各種設備運行用電總量為942858kWh。
當地農業用電為0.54元/kWh,實際結算費用按0.50元/kWh,其間,發生電費總額為471429元,全部用于總面積為23000平方米的建筑供熱,平均每平方米的運行費用為20.50元。這與北京市去冬集中供熱30元/平方米的收費標準相比,體現了極大的優越性。
這種區域清潔供熱的優越性還體現在規模上。IMSIA去年調研了英豪陽光(北京)節能科技服務有限公司(天普新能源子公司)在北京市大興區于垡鎮南張華小學供熱案例,該校供熱面積為2000平方米,運行費用25元/平方米(曹瑞堂總工語)。兩者雖然同樣采用了地源熱泵+太陽能技術,由于集熱場和用熱面積的增大,運行成本在表面上看每平方米至少降低4.5元。
實際的運行成本可能比這個數據更低。這是因為學校有個寒假,假期內只需維持供熱管道和系統不凍的水平即可。另外,去年冬季由于某些原因,王家堡的太陽能集熱場并沒有安裝,使用的僅僅是地下土壤中早期蓄存的熱能,太陽能并沒有出力。

IMSIA一行專門來到去年壕溝縱橫、泥水流淌的打井施工現場察看土地恢復使用情況。在原來的地點,我們看到這片土地上栽植了綠樹、裝上了光伏紅燈籠、鋪上了石子小徑,放上了長椅。集熱場上已成為居民休閑的公園。

我們走訪了熱站附近的住戶,詢問去冬供暖的情況。楊自田家是普通民房,后墻做了保溫,楊嫂說,她們家4間正房去年冬天都供暖了,就連院子里做為廚房的二間廂房也通了暖氣,平時很暖。只是在最冷的那幾天,晚上睡覺需要插上電褥子。丁海兵總工和隨行人員還查看了該戶室內安裝在供暖管道上的熱計量表,數據顯示為5182kwh。由于去年冬季村里沒有收取供熱費用,所以楊嫂沒有提供她家用于供暖的具體支出數據。村民對供暖表示滿意。

太陽能集熱場的基礎部分正在建設之中。深地槽、粗鋼筋、盒子板均已制好。據施工現場負責人趙希振介紹,該基礎由設計院出圖設計,可以高抗延慶這個通京風口地區的強烈風力。集熱場基礎東西長300米,搭建之后,2400平方米的平板太陽能集熱器將鋪設在距地面3米多高的水泥支架之上。

通往太陽能集熱場的進、回水雙管道正在緊張施之中。IMISA對該項目監測的線纜鋪設需要與管道施工同步。IMSIA團隊、北京創意博團隊、天普新能源團隊在現場共同研究線路擺布方案。線纜一端在太陽能集熱場,一端在熱站,將用于采集和分析相關數據,屆時,IMSIA將對該系統做更為詳細的評價,為在行業推廣這一清潔供暖方式提供詳實的數據和科學的解決方案。
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