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5%的糧食無法及時曬干造成損失
唐俊杰介紹,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糧食生產和消費國家,糧食產量占世界總產量1/4左右。另一方面,國有糧食儲備已經建立起中央、省、縣(市)三級儲備體系,由中儲糧、中糧、華糧、地方儲備等國有企業主導,大部分糧食進入國家糧庫,“政策糧”市場特征明顯。
國家統計局公布2019年全國糧食總產量66384萬噸。“糧食收獲時水分均在20%以上,安全收儲水分應該控制在15%以內,水分高,易霉變,所以糧食烘干是長期儲藏前的一個必要手段。”
據介紹,國家統計局報告稱,2018年全國家庭承包耕地流轉面積超過了5.3億畝,占全國耕地比例35%,未來要達到60%以上。與小戶種植、太陽能晾曬烘干的情況不同,集約化經營使得集中收獲后的糧食受場地和天氣制約,無法及時曬干,造成霉變、發芽等損失的產量達5%左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180億到240億元。
糧食機械化烘干率僅有20%左右
從2011年開始,以燃煤熱風爐為主要熱源的烘干設備,被列入國家農機補貼目錄。“糧食烘干機銷售量從2012年的1500臺,快速增長至2017年的1.87萬臺,7年增長12倍,而糧食機械化烘干率僅有20%左右。”唐俊杰說,近幾年,煤改清潔能源,各地明令禁止使用燃煤熱風爐作為熱源。考慮到我國富煤、缺油、少氣的能源現狀,作為能源替代方案的太陽能、生物質、柴油、天然氣、電熱均有明顯的缺陷,使用熱泵烘干技術來取代傳統燃煤熱風爐為主的高能耗、高污染的糧食烘干技術,在節能、環保和高效方面優勢明顯。
據介紹,熱泵技術是通過壓縮和換熱過程,將熱量從常溫環境溫度泵送到高溫有限空間,其供熱效率達到電加熱的3-7倍,是傳統制冷空調技術的一種應用形式,多種形式的熱泵技術在建筑供熱領域已經得到廣泛應用。國內很多制冷企業已認識到熱泵技術對于農特產品烘干的價值,從廣東開始逐漸向北進行了大量的應用,這些應用比傳統燃煤烘干節能率高出40%~70%。江浙一帶復雜環境下的稻谷小麥熱泵烘干技術也得到了一定的推廣。
2015年開始,針對東北高寒地區冬季玉米烘干難題,中科院理化所周遠院士團隊,提出了多級熱泵烘干技術,聯合相關企業,成功研制了可以在東北高寒地區高效工作的塔式糧食熱泵烘干裝備。在零下20℃的環境下,烘干塔的送風溫度可以達到70℃,相比燃煤系統節能35%以上。由于烘干溫度相對較低,烘干后玉米的裂紋率、破碎率、脂肪酸值大大降低,無烘傷粒、焦糊粒、爆花粒產生,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傳統烘干污染重、成本高、質量差等難題。
建議:
在糧食烘干企業開展熱泵烘干技術試點
“應用熱泵技術,對糧食進行烘干加工,不僅節能、環保和高效,而且大大提升糧食品質和收儲安全。”唐俊杰說,今年兩會上,她準備提交《關于大力推廣應用熱泵烘干技術,促進糧食儲備安全的提案》,建議進一步提高糧食烘干設備節能環保標準,鼓勵協會、學會、聯盟等社會團體制定烘干領域綠色技術、創新產品、售后服務、回收拆解和再利用等方面的相關標準,將其作為節能審查、政府補貼、工程招標、節能技改、檢驗認證、產品推廣、市場監管等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據。
其次,聯合國家農業農村部、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結合各省市實際,設立糧食熱泵烘干產業化專項資金。在糧食主產區,以糧食烘干企業為主體,開展熱泵烘干技術的先行先試。鼓勵制造企業和科研機構為用戶提供按需定制、精準適配的熱泵干燥系統及設備;對糧食烘干企業應用熱泵技術進行設備更新、節能減排、循環增效等給予專項補貼。通過政府資金帶動社會資本投入,達到提高企業裝備水平,提升糧食品質和安全,促進產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