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直在考察新能源行業,準備將資金投向風電或者光伏業。但是2011年它們在股票市場價格連連下跌,行業暫時看不到回暖跡象。”近日,一位來自國際某知名PE(私募股權投資)的高層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中國的新能源領域依然是一塊藍海,只不過投資熱點開始逐步向光熱發電領域。”
新能源熱點輪動
“我早在半年前就聽說中國的風電行業出現了問題,狀況不是太好,所以我想親自來中國看看。”美國風電配件企業鐵姆肯董事長TimTimken向記者表示。
在過去的兩年,由于中國新能源行業的發展,為這家公司每年帶來了25%以上的業績增長。但如今,這一黃金市場或成為被資本拋棄的行業。據了解,國內多家風電制造業上市公司發布的三季報顯示,大小風電設備廠商業績紛紛大幅下滑。
“風機企業價格也逼近了成本線。”上述PE人士表示,短期內風電行業看不到明顯的政策支持和市場回暖跡象。
與風電同命相連的還有中國的光伏業。Wind資訊數據顯示,近3個月以來,中國光伏企業在美國股票市場全面下滑,不少股票市值縮水達到六成以上。此次美國率先發起針對中國光伏業的“雙反”調查,涉及的中國光伏企業多達75家,基本將國內有一定規模的光伏企業一網打盡。
“我們對中國新能源行業的判斷是,發展勢頭仍將持續,只不過將出現熱點輪動,很快光熱發電將出現一波熱潮。”上述PE人士稱,他目前已經開始帶領團隊考察光熱發電行業,希望在井噴以前做好布局工作。
光熱發電的藍海
業內傳言,在即將出臺的《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太陽能熱發電目標為2015年裝機達100萬千瓦,并在2020年達300萬千瓦。而2011年6月,國家發改委頒布實施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中,鼓勵類新增的新能源門類里,太陽能光熱發電也被放在了首要位置。目前,5大電力集團已經紛紛布局光熱發電項目。大唐中標內蒙古光熱發電項目,國電在新疆、華電在青海、華能在西藏都開始運作不同規模的光熱發電項目。
在小型光熱民用領域,光熱市場同樣受到青睞。“由于光熱發電原料采購和銷售主要依靠中國內銷市場,所以歐美等外界環境對這個行業影響不大。此外,因為消費者使用的范圍越來越廣泛,所以目前呈現的態勢非常好。”太陽能光熱企業四季沐歌總裁李駿向記者介紹,據了解其主要的產品為太陽能熱水器和發電產品等。
國際能源經濟協會(IAEE)公布的資料顯示,2010年全球累計安裝光熱機組面積為2.46億平方米,其中中國占64%,2010年全球新增裝機量3300萬平方米,中國占了新增量的80%,2011年仍呈現上升態勢。
與光伏、風電相比,中國企業在太陽能光熱技術上,甚至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光熱發電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技術,其競爭領域投入資金非常大。”李駿向記者透露,比如中國一直擁有鍍膜技術的核心技術,近期搭載“神八”飛行器飛行的“航天金屬鍍膜黑金管”技術將很快進入民用。此外,“金屬大熱管集熱器”技術已經被國內企業掌握,這打破了太陽能行業核心技術長期以來由國外壟斷的局面,大熱管集熱器全球只有2~3家企業具備生產能力的產業格局。
亟待政策助力
盡管在新調整的目錄中,光熱發電被置于鼓勵發展的地位,但業內人士看來,相應的政策扶持還是比較少。
“其實我們的要求很簡單,就是能夠享受到與光伏行業一致的各種政策,以促進產業的發展。”李駿表示,“還是因為太陽能光熱的產業太小,得不到重視。”
近年相關部委紛紛推進光伏發電集中應用示范區,在一些地方,當地政府對光伏企業新建或擴建技術改造項目,優先安排爭取國債、技改財政貼息及其他專項資金支持;對硅料、硅片生產企業生產用電按0.48元/度的較低價格結算。
而李駿對記者直言,在他的印象中,“只有"家電下鄉"中,光熱發電企業獲得了政府的補貼,如國家強制要求12層以下樓房安裝太陽能等。”
政策面的支持程度,正成為資本涌進光熱發電行業的一大障礙。
“PE進入一個行業的前提是要看到這個行業未來的發展前景,它不但包括企業和行業自身的潛力,也包含政策支持力度。”前述PE高層坦言,國營企業資金雄厚,PE在選擇合作時往往會圈定民營企業。但是政策支持的不明朗,讓資本又多了一份顧慮。“我們已經與某家民營企業達成了初步協議,但是最終能讓我們下定決心投資的因素就是中國政府對光熱發電支持的態度。”有這種心態的資本不在少數。
“光熱發電遇到的情況非常典型。”可再生能源協會張平秘書長向記者表示,“污染少、資金投入少,政策投入也少,要讓政策制定者認識到這點,恐怕還需要一定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