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牌開始向品牌企業蔓延
近期,浙江美大太陽能工業有限公司開始進行關停清算的消息多少讓人唏噓不已。實際上早在2011年9月19日,美大太陽能公司召開股東會,作出了關停、解散公司的決議。
成立于1996年的美大太陽能長期以來一直是浙江板塊的代表性企業之一,其實際控制人夏志生現任浙江省太陽能行業協會會長。至于為何突然宣布關停,美大方面也沒有給予只字的解釋。不過根據外界的議論來看,此番美大太陽能的倒閉應該跟美大實業的上市有著一定的聯系。
而從美大太陽能的經營業績來看,截至2010年12月31日,美大太陽能總資產9,596.35萬元,凈資產6,200.88萬元,2010年度實現凈利潤376.42萬元。2011年6月30日,美大太陽能總資產7,582.18萬元,凈資產6,239.46萬元,2011年1~6月實現凈利潤75.91萬元。盡管并不虧損,但是利潤下滑確實不爭的事實。試想要是太陽能業務前景一片大好,美大也沒有關停太陽能業務的理由。
如果說美大的退出還比較蹊蹺,那么美的太陽能的逐漸淡出則顯得頗為無奈。
美的集團2009年依托美的廚衛完整的組織系統進入太陽能領域,并成立蕪湖美的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然而從同年下半年開始,整個太陽能光熱行業開始進入洗牌調整期,行業發展增速放緩,終端零售萎靡不振。三年來,美的太陽能業務也始終未有太大的起色,遠不如其在傳統家電領域內的強勢表現。期間,美的還曾與太陽能行業的老資格品牌清華陽光開展技術層面合作,一度傳言雙方可能在股權方面進行深度的合作,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關于雙方的合作也不了了之。在持續不景氣的宏觀環境和產業形勢面前,利潤有限的美的太陽能項目也只能成為美的集團的犧牲品。
光熱行業競爭層次提升
事實上,美大和美的黯然退出只是太陽能光熱行業洗牌過程中的兩個不同現象而已,剩下的不少太陽能光熱企業也都或多或少的面臨著生死存亡的壓力。
今年以來,包括浙江的陽港,山東的中科藍天、博大光正、豪客、京普等企業均在尋求橫向聯合的發展道路,目的就是想在愈發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通過品牌的聯合尋求更廣闊的生存和發展空間。且不論這種方式的效果如何,至少給一部分太陽能光熱企業提供一條繼續生存和發展的方法。還有就是包括像伯恩、華昇隆這樣選擇在逆勢中介入的行業新兵,則是通過走差異化的競爭路線,力求在不同的市場領域有所斬獲。
除了合縱連橫之外,光熱行業今年最大的特征是以日出東方為代表的企業向資本市場的邁進。5月21日,日出東方成功登陸上交所,給整體低迷的行業注入了一針強心劑。而在太陽雨(日出東方)之前,名不見經傳的山東企業澳華以黑馬姿態率先在倫敦掛牌上市,成為我國光熱行業首家上市企業。再加之年初IPO闖關失敗的桑夏、仍在為上市努力沖刺的皇明,以及正在積極籌備運作的桑樂,輝煌等企業,太陽能光熱企業的競爭,已經開始向資本競爭過度。
規模競爭一直是光熱產業競爭的主要內容,太陽雨集團的全國七大產業鏈基地正在加速推進、四季沐歌“北斗七星”計劃和“南方戰略”也有序落實,皇明計劃在全國每座城市勾畫低碳“蔚來城”,上市成功的澳華也隨即祭在新疆疏勒縣投資3億元,規劃30萬臺太陽能光熱及太陽能復合型新能源系列產品生產基地,各大企業之間規模的比拼,依舊是未來市場競爭的核心內容之一。
我國的光熱行業在30余年的發展歷程中,始終保持著較快的發展速度,直到2009年下半年開始,步入第一波較大洗牌震蕩期,行業增速放緩,傳統零售市場持續低迷,曾經一度聚集了超過6000家的企業只剩下3000家左右,并且還在持續減少當中。而大批中小型太陽能企業的相繼倒閉也使整個行業的品牌集中度進一步提高,行業前十位的品牌市場占有率從2005年的17%左右上升到2011年的35%—40%,但即便如此,行業內仍未有一個品牌的市場占有率超過10%,占據了整個太陽能熱水器銷量70%以上的農村市場普及率依然很低。因此,對于剩下的太陽能企業來說,更多的還是考驗企業在規模、品牌、資金、產品、人才、服務等多個方面的綜合實力。
作者:張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