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顯示,在過去的一年里,我國太陽能熱利用行業雖然以6390萬平方米的總產量繼續書寫著輝煌,但11%的增長率卻顯示,這個曾經令國人驕傲的產業不僅與國際金融危機前連續3年30%以上的增長率漸行漸遠,甚至與2010年的16.7%和2011年的17.6%增長率也已經相去甚遠。
“國內太陽能熱利用行業有可能迎來一個低谷期。”負責獨家發布《報告》的太陽能行業權威資訊媒體《中國太陽能產業資訊》的主編陳講運告訴經濟導報記者。
集中度再提升
雖然太陽能熱水器總產量增速放緩,但知名品牌企業產銷量增長速度遠遠高于全行業水平。去年,天普、皇明、桑樂、太陽雨、四季沐歌、海爾等行業內大型骨干企業的太陽能熱水器產銷平均增長了15%左右。這使得太陽能行業自2005年實施品牌戰略以來逐漸形成的兩極分化格局,日益明顯。
《報告》顯示,目前國內太陽能熱水器生產企業共有3000多家,但骨干企業特別是具有知名品牌的骨干企業,只有百余家。相信隨著品牌競爭和惠民項目的實施,行業洗牌現象會進一步突出,品牌集中度會進一步提高。
“目前,我國大型太陽能熱水器企業近20家,市場占有率40%以上,其中皇明、太陽雨、桑樂和力諾集團等4家企業的產值分別都在20億元以上。”在不久前于山東召開的一次行業會議上,中國農村能源協會太陽能熱利用專業委員會主任羅振濤對導報記者如是說。
調整市場結構
城市市場曾經是我國太陽能產業的必爭之地,但是,近年來城市高層建筑增加,而太陽能熱利用產品并未能隨著這種新變化交上令人滿意的答卷雖然壁掛式太陽能勉強在城市里占有一席之地,但太陽能產品逐漸退出民用熱水市場的趨勢已不可逆轉。
于是,借家電下鄉和新農村建設兩股東風,農村市場成為國內太陽能熱水器企業的不二選擇。《報告》顯示,目前太陽能熱利用市場正在由經濟發達地區向次發達和欠發達地區、由東部向中西部地區擴展。2012年,農村太陽能熱利用市場銷售量占當年銷量總量的比例已向55%逼近。
得益于國家對節能減排的重視以及各級政府的政策支持,太陽能與建筑結合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伴隨著太陽能熱利用集成技術的成熟,太陽能企業又借以住宅小區、學校、賓館、飯店、洗浴中心為主體的熱水工程,重返城市市場。與此同時,太陽能熱水工程在印染廠、屠宰場、奶牛場等工農業生產中安裝量逐年增加。截止到2012年年底,熱水工程市場已經占太陽能市場總量的40%左右。
增長空間巨大
“行業處于低谷并不完全是一件壞事,它能夠讓全行業靜下心來總結不足,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羅振濤意味深長地說。
他羅列了長期以來困擾我國太陽能熱利用行業的頑疾。
首先就是企業分散。雖然山東、江蘇、浙江、云南等省都有規模可觀的產業集群,但并未真正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更沒有出現以太陽能熱利用為主體的產業園。
其次,核心企業少,真正具有自主研發能力的核心企業更少。
再次,產品同質化嚴重,幾千家企業長期只能提供平板太陽能、熱管式太陽能、陽臺壁掛式太陽能等有限的幾類產品。
最后,產業空間狹窄,應用范圍僅限低溫熱水,80%集中在家庭低溫熱水領域。
“其實,我國太陽能產業遠遠沒有達到飽和,廣闊市場為這個新興產業提供了無限的增長空間。”我國太陽能產業應該在未來的幾年里臥薪嘗膽,以工程市場為龍頭,努力拓展工程熱水、工農業熱利用、空調采暖和中高溫熱利用四大新的應用領域的市場空間,這是我國太陽能熱利用產業未來最有可能做大做強的希望所在。
與此同時,要配合產品調整、全天候型智能化升級和技術集成程度的提高,努力打造完整的產業鏈體系和與之相配套的運營服務鏈體系,穩定住目前300萬人的產業工人隊伍,保有一個高級技術人才庫,為產業再次起飛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