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導報記者了解,大賽征集對象為正在運行的太陽能建筑,參評項目的特點涉及城市運用率、建筑應用效果、視覺效果、經濟效益等多項標準。
“公道地說,上述標準并不算太苛刻,但依然有不少太陽能企業因為缺乏有力的數據支撐而對此望而卻步,甚至有一些企業表示,做的不少項目基本沒有特色,從而主動放棄參選。”對大賽給予高度關注的太陽能行業權威媒體《中國太陽能工程》、《中國太陽能產業資訊》副總編陳講運不無遺憾地對導報記者說,“太陽能熱利用所遭遇的工程設計瓶頸,是這一新興產業不夠成熟的典型癥狀,應該引起全行業的關注,盡早走出這一‘成長的煩惱’。”
建筑一體化止步標準差異
導報記者從中國農村能源行業協會太陽能熱利用專業委員會了解到,最近幾年,山東、北京等多地先后出臺政策,在新建12層以下居住建筑以及辦公建筑、學校、醫院、賓館等公共建筑中強制推行太陽能熱水系統。這使太陽能產業與建筑規劃、設計及施工等部門圍繞“太陽能熱水系統與建筑一體化”展開的曠日持久的爭論,局部地劃上了句號,太陽能業內也曾一度彈冠相慶。
不過,近幾年問津城市高層建筑市場時屢屢碰壁的經歷,卻讓國內太陽能企業發現,出臺相關政策只是破題,還有更多難題亟待解決。這其中,設計標準是需要著力突破的瓶頸。
“太陽能熱水器這個品類的出現,滿打滿算也就是30年,而且很長一段時間處于作坊生產階段,并未進入產業化生產,產品設計標準很低。”山東桑樂太陽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解東明告訴導報記者,“在進入太陽能與建筑一體化時代之后,許多企業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是:建筑設計的使用年限大多是50年甚至更長,而太陽能產品屬家電序列,使用年限一般按15年的標準設計。而且與其他放在室內使用的家電不同,太陽能產品放在室外接受風吹雨打和各種類型水體的銹蝕等考驗,想讓它安全使用50年是不敢想象的。”
“使用年限標準的爭論,足以將許多太陽能企業拒之熱水工程市場之外。”談起這道“籬笆”,陳講運每每痛心疾首。
攜手打破行業樊籬
“建筑設計與太陽能工程設計兩大領域之間的隔閡,是令太陽能產業最為頭痛的事情。”山東力諾瑞特新能源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云彬告訴導報記者,“太陽能企業對建筑的電氣、給排水、暖通等不是很了解,而建筑設計師也不太精于太陽能熱利用相關設計。”
“其實這也沒有什么不可逾越的鴻溝。”李云彬說,多年來,力諾瑞特一直在試圖通過與目標市場所在城市住建部門以及建筑設計機構的深度溝通達成共識,并通過優勢互補彌合雙方隔閡,這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他們先后在濟南、西安等地取得可觀業績。他透露,力諾瑞特不僅在民用熱水工程領域取得較好業績,在眾多工業領域也斬獲頗多,兩項加起來銷售額已經接近10億元。
來自中國農村能源行業協會太陽能熱利用專業委員會的資料顯示,目前全國太陽能行業已經有550人獲得太陽能工程設計師相關證書。但據了解,他們在太陽能熱水系統設計過程中的身份卻極其尷尬:一方面做著具體的系統設計工作,另一方面卻被設計圈拒之門外,僅被當成“看客”。
“太陽能工程設計師與設計院設計師最大的區別是,前者沒有出圖資格,而后者有。”陳講運介紹說,這種狀況可能還將持續相當長一段時期。
“目前大部分工程項目的太陽能設計,由太陽能企業自行設計,最后再到設計院蓋章。”解東明這樣描述兩個行業的“工作程序”。他說,桑樂太陽能解決這一難題的辦法是,將自己的設計師直接按照建筑設計領域的機電工程設計師的標準來培訓,以從根本上解決設計師的資質問題。
“既然雙方目前都無法改變‘工作程序’,像桑樂這樣主動出擊倒不失為一個可行的辦法。”陳講運說,“其實目前國內已經有許多設計院開始引進專業的太陽能設計人員。在一些太陽能企業與設計院方面合作比較融洽的案例中我們看到,在方案設計時,設計院通常會考慮太陽能熱水系統的設計,但會把具體設計交由設計院的設備配套所來做,并與太陽能企業配合進行方案的深化。”
請掃描國際金屬太陽能產業聯盟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