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世芳:打造符合市場需求清潔能源供熱系統
———訪包頭市漢諾威工業裝備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總裁栗世芳
中國電力新聞網見習記者 魯珈瑞
“熱是能源的一種重要形式,我們不能再以過去對待產品的理念去對待它,而要建立起一個完整的熱力能源體系。”包頭市漢諾威工業裝備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簡稱“漢諾威”)總裁栗世芳在接受中國電力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過去的熱能主要是從傳統的化石能源中取用,而現在漢諾威提倡建設一個完整的“清潔能源”熱能體系。
中國電力報:您對當今供暖行業有何看法?您認為這個行業有何亟待解決的瓶頸?
栗世芳:對于清潔能源行業來講,過去主要在做發電,無論是光伏發電還是太陽能光熱發電,一直在說“電的事情”。國家有關部門一直在強調“電是能源”的形式,電有電表來計量,家家戶戶很容易看得見;但熱能在過去,一直沒有這樣的計量儀器,導致了每個家庭用熱都是粗放、無具體數字的。每平方米交多少采暖費和自己用了多少熱無關,就是一個熱能“大鍋飯”。離熱源近的,家里很熱,甚至要開窗戶;離熱源遠的,家里冬天溫度不夠,影響正常生活。
這些問題直接反饋到熱能生產端,就是沒有辦法精準確定熱力供應的產能、電力移峰填谷的出力比例,造成了資源浪費。如今國家對采暖要求不斷提高,從傳統的城市集中供熱熱源到近年來的清潔采暖的轉型發展的過程中暴露出許多問題。
就電采暖來說,其實當初是想用它來解決電力產能過剩問題。用建筑采暖來消耗多余產能,但建筑采暖的季節性卻使其只能作為一時之計,雖然在冬天最冷的幾個月采暖用電量很高,可是過了冬季,其他季節還是會出現電力產能過剩的問題,這些時間段的產能差距卻并不能依靠建筑采暖來消耗掉。所以與其不停重復讓過剩的產能間歇性使用,還不如合理地進行電能和熱能生產的優化配置,以多能互補的形式,使電能和熱能夠各司其職。
電采暖用電來發熱,但很多電力本就是由熱能轉化過來的,這對于能源來說是一種資源浪費。只有節能才可以減排,只有冬季用電量與其他季節相差不多,才能夠解決這個行業痛點。我們需要利用清潔能源的方式來解決冬季采暖問題,無論是太陽能、空氣能還是地熱能,只要能夠在冬季貢獻出應有的熱能,或許就有機會解決這個行業痛點。
中國電力報:漢諾威現在的業務主要是清潔采暖,您當初為何要選擇這項事業?
栗世芳:清潔采暖是符合國家需求的大事。多能互補清潔采暖技術是替老百姓著想,真正使后期采暖費用低到和煤炭相當。在黨的十九大之后,全國上下一直在打 “藍天保衛戰”,要從源頭上來治理霧霾,想辦法把它控制住。
每年一到冬天霧霾就加重,主要是散煤燃燒帶來的大量污染排放所致,我們目前解決的恰恰是這個最需要解決的采暖污染問題。關于清潔供暖漢諾威已經在國外研究了十多年,回國又做了七年本土化開發及從單體獨戶到小鎮區域集中供熱的產業化實際應用。從個人角度來講,我認為這是在正確的時間做了正確的事,回國的時候我就是帶著清潔能源就地消納這個目標回來的。從做儲熱新材料產品,到太陽能集熱器、超低溫空氣源熱泵、絕熱保溫新材料、物聯網智能控制、生態環境大數據服務應用平臺的全產業鏈系統集成,漢諾威一邊走,一邊進行產業的自我淘汰與不斷升級。
清潔能源聯合給建筑供暖,就是在人們最需要供暖的時候將熱能搬運到屋內,只出力、無排放,不需要犧牲環境。在冬季需要供暖的時候,從空氣中、太陽能中,從地下和其他的工業余熱、廢熱中把熱能直接拿過來。本來熱也是一個能源,只要用設備進行一下過濾轉化,直接“搬運”到房間里就會很暖和。
中國電力報:清潔供暖是如何解決供熱采暖費高昂問題的?
栗世芳:這其實是一個技術路線的選擇問題,如果能夠因地制宜解決這個問題,站在用戶角度提供使用價格最便宜、在用戶可承受范圍內的產品,用戶也不需要一年交5000塊錢采暖費,就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因為有些時候高額的供暖費用甚至會占用一些低收入家庭生活費的一多半。
鉆研技術應該做到一切以人為本。我們常說的民心工程、民生工程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消耗多余產能,而是為了真正解決老百姓采暖問題,是要根據老百姓的需求來改變市場。舉個例子,客戶端只需要三千瓦時電,加點光熱、空氣熱、地熱就足夠采暖了,那就沒有必要去用掉10千瓦時來做這件事。
現在清潔能源的這種綜合利用,如果用好了,那么整個社會對于能量的需求就會趨于合理,大氣排放造成的環境問題與因素就能夠消納,霧霾也會“不治而愈”。
中國電力報:您如何看待業界價格戰、中小企業缺乏創新等問題?
栗世芳:做任何產品都有一定成本,包括生產資料的成本、人力的成本、財務成本、物流成本、還包括環境能量成本,這次會議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議題就是生產不要盲目,要靠需求端來決定行業的生產,也就是說現在產業結構需要調整。業界過去生產同樣一個產品,本來只需要三家,結果出現了300家,從業者多了之后大家互相拷貝,都在打價格戰。這對產業很不好,一旦拼到連微利都沒有,最后大家只有一起“死掉”。與其這樣,還不如一開始就明確市場的需求量,每個企業都要有“各自的那一攤”去干。
企業不愿創新大多是因為資金困難。對一些大企業來說感觸可能沒有那么深,但對于小企業來說這卻很致命,本來融資就困難,投入資金后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面臨的就是破產的結局;而拷貝別人不需要創新成本,也不需要花時間摸索,可以節省很大一部分人力、物力、財力。從這個角度來講,如果中小企業能夠得到通暢的融資渠道,在選擇的時候就不會再盲目拷貝別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