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世界太陽能熱發電市場的爆發式增長,槽式太陽能熱發電從系統集成到關鍵部件制造各個環節,西門子、阿爾斯通、ABB等諸多巨頭紛紛涌入,使得槽式太陽能熱電站的整體系統以及聚光系統、傳熱系統、儲熱系統等各子系統的設計、工程建設、運行維護水平都得到了巨大的提升,聚光組件(SCA)、集熱管(HCE)、拋物面反射鏡等關鍵部件形成了相應的行業規范,世界太陽能熱發電市場已經啟動。
主要障礙
目前,我國太陽能熱發電的技術和產業,在太陽能熱發電裝備的設計制造、電站系統集成設計,系統建設等方面均處于空白或起步階段。究其原因,主要存在著技術掌握、成本控制、投資能力等三個方面的原因。
技術掌握
太陽能發電技術主要來源于擁有先進技術的發達國家。以光伏技術為例,我國的光伏產業基本上采用引進設備帶技術的方式發展起來的,其原因是發達國家在光伏產業的發展中,日益受到環境和成本的巨大壓力,使光伏產業形成了向中國的轉移,中國在產業承接的同時,推動了自主技術的研發,從而成為全球最大和最具競爭優勢的光伏產業基地。而對于太陽能熱發電,世界各國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目前均有明確的扶持或補貼政策,商業化的市場規模近兩年出現了井噴式發展,CSP的市場和利潤都處于豐厚回報期。供應鏈出現供不應求的狀態,無論是發電裝備供應商、電站系統集成商都處于訂單飽和狀態,再加之掌握的CSP技術的公司較少,技術擴散程度很低,因此國外CSP產業目前還沒有類似國外光伏產業所面臨的成本壓力,主要的制造廠商均采用控制規模、溢價銷售策略,這就直接導致類似Simens、Schott等公司缺乏進行產業轉移、控制成本的動機。現階段我國還很難從國際大公司進行技術引進和深入的合作。
在“十五”期間,由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工程熱物理所等科研機構和皇明太陽能集團公司、新疆新能源公司、南京春輝科技實業有限公司等企業,開始了太陽能熱發電技術的項目研究。進入“十一五”以來,隨著國家對可再生能源的高度重視,太陽能熱發電受到來自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
目前,我國科研機構及相關企業已經掌握了一批太陽能熱發電的關鍵技術。比如,對抗風載高精度定日鏡技術、高溫塔式吸熱器技術、高溫儲熱技術、電站控制技術、塔式發電系統設計和集成技術、槽式真空管制造工藝和槽式聚光器集成技術等等。但現有的所有技術均處于試驗室階段,沒有得到規模化應用的驗證。而在系統設計、運營維護方面更是一片空白,太陽能熱發電技術瓶頸的突破、驗證尚有待規模化項目的實際應用。因此現階段技術的局限性極大地制約了太陽能熱發電在中國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