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物質能源枯竭像一道咒語,給人類帶來了不安。持續攀升的油價,嚴重污染的大氣,不斷減少的能源儲備,讓21世紀的人們生活在能源短缺的恐慌中。因此,發展和利用新能源再次成為各國關注的焦點,而在這一波熱潮中,中國的太陽能熱利用走在了世界的前面。目前,中國太陽能熱利用面積已占世界的76%,生產和普及面積都是世界第一。
許多國家都肯定了中國發展太陽能的成就,美國的CNN聲稱,“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可能成為太陽能的主宰”;挪威電視臺更是斷言,2032年中國將取代美國成為世界超級大國,根據就是中國屆時將成為世界新能源的“巨無霸”……
目前,全球太陽能熱利用產業陷入“扶持-發展-萎縮-再扶持-再發展-再萎縮”的怪圈,很多發達國家的相關研究也陷入了冰點,中國這個發展中國家卻開拓了太陽能熱利用的一片天空,并且中國企業是在沒有政府扶持的情況下發展起來的。那么,他們是怎樣創造出這個奇跡的?這個產業未來又將向走向何處?
群雄并起的戰國時代
國內太陽能熱利用產品市場正在步入一個群雄并起的戰國時代。太陽能熱利用行業作為一個新興的市場,大大小小的企業如雨后春筍般迅速成長起來。
由于行業門檻不高、監管缺失,使得太陽能熱利用產品魚目混珠、泥沙俱下,整個產業在蓬勃向上的同時,呈現出一種混亂和無序。
過去十多年,我國太陽能熱利用產業取得了長足進步,生產企業已經發展到了5000余家。市場規模越來大,自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一直保持著30%的年增長。據太陽能熱利用專委會主任羅振濤介紹,2007年,中國企業生產出2350萬平方米左右的熱水器,占世界的76%;行業總產值達350~370億元,出口貨值6500多萬美元;生產量、保有量和出口量都實現了超過30%的年增長。
太陽能熱利用帶來了很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尤其是達到了節能減排效果。有人算過一筆賬,一臺120升的太陽能熱水器,每年能節約1000度電,節約400公斤標準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000公斤。
同時,太陽能熱利用產品的質量也上了臺階,不僅解決了漏水、防凍等問題,而且提高了集熱、保溫和安全性能,產品的外觀也更加美觀時尚,開始向家電化邁進。
目前,太陽能熱利用產業體系已經較為完善,初步形成了合理配套的產業鏈和基礎標準體系,建立健全了檢測認證體系。更為重要的是,中國自主創新的太陽能鍍膜真空集熱管,已經獲得了國際公認,這意味著中國企業掌握了太陽熱利用領域95%的核心技術。在應用方面,太陽能與建筑的結合也獲得了長足進展,太陽能取暖和工業化利用也取得了成效。
中國太陽能熱利用產業盡管發展勢頭喜人,但難免泥沙俱下。對于一個新興行業來說,起步發展階段必然存在不少問題,繁榮的外表下常常潛藏著隱憂。
被行業人士提及最多的是標準問題,皇明太陽能集團董事長黃鳴(微博)將其概括為,“一是標準低,二是標準少,三是標準的執行力缺乏。標準的缺失導致劣質太陽能的泛濫,產生了大量的太陽能‘孤兒’。”
標準缺乏的直接后果就是品牌雜多,假冒偽劣產品充斥市場。突出的現象是傍名牌。海爾2006年進入太陽能熱利用行業之前,海爾品牌的太陽能熱水器已經在市場上大量出現;康佳、格力等家電企業從并未涉足太陽能產業,市場上卻有同名牌的太陽能熱水器。此外,產地混亂問題也非常突出,據市場人士介紹,標明北京品牌和產地的,多是來自山東菏澤、泰安等地的產品,而標明上海品牌和產地的多來自浙江海寧。
雜牌眾多的一個必然結果就是價格戰。出于利益驅使,很多小企業不重視產品質量,在市場上屢屢使出價格戰的殺手锏,使得行業瞬間成為“紅海”。據皇明太陽能品牌總監王久偉介紹,太陽能熱利用產業還處在發展期,尚未充分競爭,還有較大的市場空間,并未到打價格戰的時候。
產品質量良莠不齊的狀況,給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帶來了隱憂,消費者對太陽能熱水器整體滿意度僅為53.9%。
對于太陽能這個新興產業而言,最重要的是獲得消費者的信心,失去消費者對行業而言是最致命的。對此,黃鳴甚為擔憂,“行業現狀影響了太陽能熱水器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為此,黃鳴以及力諾瑞特總經理申文明都特別強調標準的作用,積極呼吁相關部門盡快和大企業聯合制定行業標準,規范行業,使之健康良性發展。
誰能王霸天下
群雄并起的戰國時代終以秦一統六合做結,太陽能產業同樣如此。有行業人士預測,行業洗牌態勢已經出現,三至五年內行業將完成整合。那么,誰能在這個硝煙彌漫的戰場上王霸天下呢?誰能在這個無序混亂的行業成就自己的財富?
中國太陽能熱利用專委會主任羅振濤告訴記者:“我們要用三五年時間,培育出5~10個年產量在150萬~200萬平方米、市場總占有率可達50%以上、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國際競爭力的大型骨干企業。”而現在,行業前20位企業的產量總和還不到30%,其中1億以上企業僅20余家,3億以上的12家,15億以上的僅有皇明和力諾瑞特兩家。“太陽能生產廠家眾多,僅海寧就有300多家,如皋也有數百家。這種萬馬奔騰之勢不會長久,如在山東、江蘇如皋等地已開始了對小企業的整合。”羅振濤表示。
此外,一些財團也盯上了太陽能市場。更多資本的介入也將加速太陽能行業的重新洗牌。海爾、澳柯瑪(愛股,行情,資訊)和華帝等家電廠家也殺入了太陽能。據第三方咨詢機構太陽界文化發展中心預測,未來十年之內將決出產業10強,留下可以生存的30家企業。而且,將來前10強的下限銷售額會在20億元以上。因此,要想進入前20名的企業,當前發展速度必須要超越行業總體發展水平,達到30%以上的年增速甚至更高,這樣的企業才有希望統領江湖。
廣闊的市場空間
隨著傳統能源的枯竭,人們對太陽能的期望會越來越大,太陽能無疑是人類今后重要的能源之一,其發展的空間和前景自不待言。
不久前,英國《新科學家》宣布,經過多年的科研,太陽能時代已經為時不遠了。
按照國家發改委的規劃,2010年,太陽能熱利用保有量要達到1億5000萬平方米;到2020年年產量要達到3000萬平方米,推廣率達到20%,保有量達到3億平方米。若按現在每年20%~30%的市場需求遞增,到2010年,國內市場容量將達到600億元。可見太陽能熱利用產業市場空間之大,市場前景之廣闊。
首先是農村市場,隨著農村經濟快速發展,農村對能源的需求不斷提高。截止到209年,太陽能熱水器占下鄉熱水器比例的55.8%,專家預測:預計2020年,中國農村太陽能應用量將達到60%以上。太陽能熱利用產品符合中國國情,能夠解決農民的洗澡以及生活用熱水問題,而且價格低廉、使用清潔。近年來,太陽能熱水器在山東、江蘇、浙江、福建等沿海農村發展很快。
工程市場也是太陽能熱利用的一大領域。現在,太陽能熱利用產品與建筑一體化的技術已日臻完善。許多地方政府開始強制要求安裝太陽能,這對太陽能熱利用的發展無疑是極大的推動。
此外,由于中國企業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產品質量也達一定水準,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也將大有可為。
技術的成熟本身就可以擴大市場空間,據羅振濤介紹:“太陽能熱利用不僅是洗澡用的熱水器,我們提倡的是發展熱水中心。當然,熱水中心是一個高度技術集成,需要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完善。”
“我們還可以利用光熱采暖,現在清華大學正在研制能出100~150℃水蒸氣的真空管,靠太陽能采暖可節能40%,這樣就解決了太陽能空調的經濟性問題。”
“此外,工業化利用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發展方向。浙江蕭山有一個養殖場,加裝了13000多平方米的集熱器,為養殖場提供55℃的熱水,這是太陽能工業化利用的一個典型例子。”
呼喚政府的“那只手”
在國外,太陽能產業多是政府扶持和補助的行業,中國的太陽能熱利用卻在沒有政府補貼的情況下發展起來了,但要發展得更加良性和快速,還是需要政府伸出“有形的那只手”。近年來,雖然國家已經對這個行業給予了重視,但行業普遍希望政府能給予更多實質性支持。
中國節能協會太陽能專業委員會主任羅振濤表示:“政府首先要排除推廣太陽能使用的障礙(有的開發商不讓太陽能熱水器上房頂)。若能給予補貼最好,如給邊遠地區學校、醫院和農戶購買熱水器給予一定補貼,使之成為惠及‘三農’的重要措施。此外,也希望政府能給企業部分返稅,使企業有財力投入技術研發和擴大生產規模。”
力諾瑞特總經理申文明則呼吁:“政府要盡快出臺相關標準,要有一個主管部門,對行業進行引導,幫助太陽能產業發展。”
皇明董事長黃鳴同樣認為:“相對國外,我們的政府對太陽能熱利用產業做得還很不夠,政府應該超常規地對待太陽能發展,因為節能減排的壓力如此緊迫。”
對于2010年4月修正實施的《可再生能源法》,大家都表示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使可再生能源獲得了政府的認可和支持,發展太陽能有了法律依據。但是,缺乏細則是這個法案的根本問題,尤其缺乏支持措施。比如,太陽能作為環保節能產品在法律上還未被認定,還沒有享受15%的稅率優惠。申文明更是呼吁:“對于鼓勵推廣應有具體的指標和相應的獎勵,這樣法律就落到實處了。”
作者:張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