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的春天,中國各地物價使勁地往上漲,這種漲價把老百姓平常的衣、食、住、行幾乎都包括了。據央視報道3月份時,中國的CPI(居民消費指數)增長了10%,“漲漲漲”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而用網友的一句話來講,在物價飛漲的時代,只有工資以不變應萬變。中國正式進入了高成本高膨脹時代。知名經濟學者韓志國認為,漲價措施一個接一個,降價措施一個都沒有——中國社會已進入與其發展階段極不相稱的高成本時代。
該熱不熱的太陽能市場
近期,筆者在終端市場走訪時發現,太陽能市場并沒有出現往年的火爆場面,雖然大多數太陽能廠家使出了渾身解數,大搞促銷戰,終端零售業績仍然平平。而據某太陽能企業的營銷總監稱,今年有一個特別怪的現場,一部分太陽能經銷商轉行,經營起其他的商品。
往年的三至五月份,正是各大太陽能企業爭奪零售市場的最佳時機,像促銷大戰和招商會都會相繼展開,而今年的市場相對要平庸許多。在尋根溯源之后,最終將根源還是放到了消費者的購買能力上。
太陽能熱水器作為一種民用產品,零售市場占據了企業銷量很大的份額。而在經過了下鄉政策的拉動以及各種促銷大戰后,許多太陽能用戶已經提前透支消費。而在面對今年物價波動極不穩定的情況下,作為耐用品的太陽能熱水器便被消費者放在了可消費與不可消費的尷尬境地。一面是終端市場的競爭殘酷,企業不出量。另一方面則是企業要承受原材料漲價以及人工成本漲幅帶來的內部壓力。在內憂外患之際,筆者倒是認為,太陽能企業正好借此機會進行內部休整,并加大內功的修煉,“精益化”策略正好符合中小型企業的發展需求。
太陽能企業“精益”策略
1、精準定位,聚焦太陽能產業。
人們總喜歡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以期獲得不同的收益。為此,很多企業提出了多元化經營,認為多元化是應對當前局面的有效策略。一些太陽能企業在生產太陽能熱水器的同時,還做其他不相關的產業。筆者認為太陽能企業不適合走多元化的路子。除非是那些在行業基礎不行,準備騎著驢找馬的企業走所謂的多元化。為了企業生存下去不得已而為之。有實力、有行業基礎的企業還是應該好好的把握好現階段,畢竟太陽能熱水器正處在向著更高階段過渡的關鍵時期,以目前太陽能企業的實力沒有資格做多元化。所以,精準定位一是聚焦太陽能產業,另一方面則是要在行業中找準自己的位置。比如像五星企業專注于平板太陽能,像河北的創意博專注于太陽能熱水工程等,這些都是很好的成功案例。
2、精益營銷,精準中獲益。
精益營銷是在進行營銷活動的過程中,消除不給產品或服務增加價值的活動,并對營銷資源進行合理而有效的配置,把重要而關鍵的資源集中到主要客戶上。在營銷過程中,營銷團隊不斷在過程中學習,豐富自己的知識結構,樹立起精益的觀念并在以后的活動中不斷應用,持續改進營銷活動,追求盡善盡美,最終獲得投資收益最大化,這就是精益營銷的核心思想。
筆者建議,太陽能企業要走精益化營銷的道路。這個思路來自于成熟行業的啟發,像空調行業,只剩下十幾個品牌,真正有影響力的、經營狀況好的也就幾家,這幾家過的安心嗎?舒服嗎?也不舒服。經營和競爭壓力更大,所以說,太陽能行業不要指望哪一天剩下的企業少了,剩下的企業就舒服了,不可能,只能是下一個階段比上一個階段要求更高,因為剩下的都是高手,參與者被對手打敗的幾率更高,這和打擂臺一樣的道理。所以,成熟家電企業在干什么,他們在把營銷做細,競爭的勝敗不在于新技術、差異化的產品,因為空調、冰箱、洗衣機、彩電等不存在這種可能了,同質化是普遍存在的,只能看誰更懂營銷、誰更懂消費者、誰的策略更適合市場、誰更會與時俱進、誰更善變、誰更有執行力。
太陽能熱水器和成熟家電不一樣的是,產品本身還有很大的技術和性能的提升空間,還有差異化的可能,這個要求很高的。目前行業里很少有企業能夠真正的對待技術研發和技術投入,都是虛架子,亂忽悠、急功近利、花架子多、真功夫少。如果能夠在創新的基礎上再做好營銷,則會為企業帶來長足的發展。
目前大多數中小型太陽能企業還處于市場營銷初級階段,沒有專職的市場策劃、營銷培訓和品牌推廣等部門和人員,更不用說深入市場進行有效的市場調研,獲得用戶的真正需求等,很多企業難以擺脫價格大戰的命運。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企業更需要精益化營銷,制定有效的營銷體系,落實到每個區域,每次活動,每個經銷商等,從精準中獲得最大的利潤。
像南方某太陽能企業原來只不過是一家小型企業,只有幾個人在跑銷售。沒有自己的營銷團隊,更不用談營銷策劃和市場調查。后來,他們相繼成立了市場部、銷售部、工程部等部門,分工越來越細,并將公司制定的營銷策略相應地傳達到市場終端。同時,他們還對市場區域進行了劃分,從原來做全國市場,眉毛胡子一起抓到重點區域逐一突破,逐漸在行業中形成了自己的品牌特色,并擁有自己的重點區域市場。
3、精益管理,開源節流并重。
“沒有精益,戴爾不可能超越IBM;沒有精益,豐田不可能取代通用。”2009和2010年,太陽能行業經過了基地布局和產業升級轟轟烈烈的變革運動。一些太陽能企業斥資數百萬元引進了先進的生產設備,就是為了提高產能和提高生產效率。當然這些企業的初衷都是好的,都是為了更好地促進企業發展。殊不如,引進了先進的生產設備,并不代表引入了先進的生產思想。先進的生產思想,也不是說,你在車間里面掛上幾個條幅,把現場清理干凈就是先進的管理。在太陽能行業,像山東的皇明和江蘇的太陽雨都先后引入了精益生產管理。所謂精益生產管理,是一種以客戶需求為拉動,以消滅浪費和不斷改善為核心,使企業以最少的投入獲取成本和運作效益顯著改善的一種全新的生產管理模式。它的特點是強調客戶對時間和價值的要求,以科學合理的制造體系來組織為客戶帶來增值的生產活動,縮短生產周期,從而顯著提高企業適應市場萬變的能力。
一位行業資深生產管理咨詢者在某家太陽能企業走訪時發現,如果將生產線進行改進,生產流程再逐一理順后,可為企業節約數十萬元成本的浪費。如果說營銷是開源,那么,生產精益化可以有效節流。
所以,公司精益化策略并不是單純引進幾條線那么簡單的事情,而是一個綜合性的體系。只有當太陽能企業在生產、營銷、管理和技術等方面都進行“精益化”運作時,我們的行業只會發展得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