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7日,在佛山召開的“第二屆中國生態建材產業發展大會”上,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國際太陽能技術促進轉讓中心主任喜文華發表演講,他表示,生態建筑離不開生態建材,而生態建筑應與太陽能緊密結合。
立足國情發展發展生態建材
喜文華說,近年,太陽能價格下降,不斷引起關注。但是,對于發展光伏還是光熱,各國根據自身國情保留不同見解。比如,德國研究界認為光伏才具備發展前景。因為德國光電板比中國光電板便宜,而在中國,光熱比光伏便宜。
不同國情決定著太陽能不同的發展方向。因而,中國建筑節能也必須立足于中國國情,利用個性化生態建材,因地制宜地配合建筑結構打造節能建筑。
美國、俄羅斯、歐洲和中國比較,中國不僅要節能減排,而且同時提高能源的效率,綠色建材就是提高效率利用的重要領域。通過生態建材,推動綠色建筑革命。建筑節能,不僅是太陽能與建筑一體化,而且是各種生態建材的集成體系。
生態建材面臨多重挑戰
中國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關注建筑節能,節能的順序應該是采暖、降溫,然后才是照明和設備,這自然涉及到光熱和光伏技術與建筑一體化。
喜文華說,德國設計的建筑不僅自備能源,而且還可以產能,中國目前還無法大面積實現這一點。中國應從國情出發,走太陽能光熱、光伏與建筑一體化的道路,即光伏屋頂和光熱南墻相配合,這就是從材料方面做起。所以,未來建材將不僅僅是建筑材料,還是高技術集成的系統,要求建材不僅具有集熱、絕熱、保溫等功能,同時還要達到一定的壽命和環保要求。
中國城市化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大量的水泥、鋼鐵、玻璃等高排放產品。所以,中國不僅是減碳、減排的問題,還有很多其他垃圾。據有關數據統計,中國垃圾以每年13%的速度增長,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建筑垃圾,而歐洲垃圾排放呈負增長。所以,中國的建筑不僅在構建、功能等方面達到良好的標準,各種構件還要可回收利用。
政府應加大生態建材技術研發投入
綠色建筑需要很多技術作為支撐,這也就意味著,建筑領域需要及時掌握建材市場上有哪些綠色生態技術可被應用。喜文華說,綠色生態建筑關鍵在于技術,生態建材行業要不斷推動本行業創新,生態建材行業的創新,一定意義上就是綠色建筑的創新。
喜文華認為,佛山建材產業基礎非常好,應在這個基礎上,推動綠色生態建筑材料構建化、功能化、工廠化、產業化發展。所以,首先要有好的綠色生態技術、創新產品,同時與當地資源結合。這就需要企業家積極投資研發。
與此同時,他呼吁,對公用性、長期的、戰略性的技術,政府要加大投入,這方面技術的開發不能只是企業行為。這也是國際上的慣例,政府動用公共財政建立大型研發機構,研發出的成果轉讓給企業使用,中國的政府應在這方面多一些作為。
中國需要采暖的地區占全國面積的67%,建筑能耗在我國能源消耗中高達27.5%,發達國家建筑用能已占全國總能耗的30%—40%。而太陽房可以節約30%—70%的能耗。太陽房是利用太陽能采暖和降溫的房子。事實上,古代人類在從事建筑活動時就有利用太陽能采暖和采光的意識,而今的太陽房則是在建筑物上裝設一套集熱、蓄熱的裝置,有意識地利用太陽能。
“因此,廣義上講,太陽能也屬于建材,或者生態建材,引起與建筑一體化后,就是建筑的部品和構成要素之一。”喜文華說。
為了推動中國太陽能產業發展,喜文華經過七年多的努力,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國際太陽能技術促進中心落戶中國蘭州。它的辦公大樓節能率達80%~85%,通過主動式與被動式建筑設計相結合,自然循環系統可節省能源,在零下18度環境溫度下,室內沒有任何供暖設備,可以實現保溫、吸熱的作用。“中國綠色建筑不能很昂貴,否則就難以推動,為了起到示范和可行作用,這棟大樓的造價其實并不高。”喜文華說。
喜文華表示,太陽能應該與綠色建筑緊密結合,與此同時,綠色建筑還必須將圍護墻體和清潔能源利用結合;通過保溫墻體、保溫屋面、保溫樓蓋、地下蓄熱、太陽能采暖通風系統、地源熱泵空調系統、水蒸發制冷空調系統、雨水處理系統、污水處理系統、太陽能電池發電系統、風力發電系統等技術措施有機集合,使建筑達到“零”能耗。
作者:張飛 李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