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浙江嘉興為例,2010年底,在工商局登記注冊的太陽能企業約622家,但到2011年上半年,驟減150多家,半年時間減少了四分之一。而在記者對安徽地區企業的一次梳理中發現,一年前數據庫里近40個生產廠家現在僅剩下20家左右。其余的企業或是連續一周電話無人接聽,或是明確告知停產、轉產。此外,作為太陽能企業較為集中的江蘇揚州和常州,雖然企業數量變動不大,但由于缺乏規模支撐,在原材料漲價和終端銷售不暢的壓力下,大部分企業的經營較為艱難,開始進行戰略收縮。
雖然行業形勢較為嚴峻,但仍有一批代表型企業不斷進行擴展,并開始走規模化道路。今年上半年的3月份,太陽雨洛陽基地(全部建成后可達百萬臺太陽能、2700萬支真空管、8萬噸高硼硅玻璃管)一期投產。5月份,桑樂在東北鐵嶺的百萬基地全面開工建設。同樣是在5月份,力諾瑞特宣布工業綠動力計劃并以CPC太陽能鍋爐為先導,撬動千萬億元市場。而皇明則另辟蹊徑,開始在太陽能3g領域的拓展并借助房產的平臺推動太陽能。
產能規模的繼續擴張只是戰略層面的差異。終端銷售的增長,則更能夠說明馬太效應在行業中發揮威力。2011年上半年,在綜合了各方數據之后,整個行業的增長率低于10%,但一些規模型企業強行啟動市場,仍獲得了不錯的增長率。以太陽雨為例,1-6月份的增長突破50%。而且,這部分企業在原材料重壓之下,憑借著自身的品牌拉力和運作能力,都順利地實現了提價,有效化解了壓力,為企業的健康運營贏得了空間。
更值得一提的是,與部分中小企業融資艱難相比,行業代表型企業在當前嚴峻的形勢下,卻頻繁得到各類投資機構的青睞。從可靠渠道了解,國內的一些投資機構曾與太陽雨、皇明、五星、力諾瑞特、桑樂、清華陽光等企業有過直接或間接接觸,但均被告知暫時不需要資金。據知情人士稱,其中的個別幾個企業,已經進入完成股改并進入上市前的過會階段。
業內分析人士認為,弱者恒弱,甚至被淘汰出局,本是市場競爭的基本法則。參考成熟家電行業的發展規律,未來的太陽能市場,將形成3-5家巨頭型企業以及10家左右的中型企業,而且,資本競爭將很快被引入太陽能行業。“顯然,這一過程在加速,有可能只需兩三年時間”,該業內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