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我國的太陽能熱水器行業歷經30多年的發展,擁有獨立的自主知識產權,發展至今,總保有量已經占世界總量的70%。其中,在2011年,太陽能熱水器的年產量預計突破5千萬平方米,保有量將達到兩萬平方米。如今,在國家可持續發展節能減排戰略的指引下,整個太陽能熱水器行業還將得到全方位的發展。根據“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我國太陽能熱利用產量突破1億平方米,保有量達到4億平方米。而在未來5年內3600萬套保障房的開工建設,更是給整個行業帶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
另一方面,從2010年開始,處于高速發展中的太陽能熱水器行業遭遇了第一輪大規模的洗牌,傳統零售市場銷售下滑,陷入持續低迷的態勢。2011年隨著原材料和人力成本的上漲,終端消費能力不足等因素,行業洗牌進一步加劇,整個行業增速明顯放緩。尤其是家電下鄉面臨結束的情況下,占據了七成以上銷量的零售市場將面臨“裸奔”的局面,這也讓不少太陽能企業陷入了發展的困局。
事實上,由于太陽能熱水器在節能減排上的突出效果,在整個行業快速發展歷程中,經常伴隨著相關政策的扶持。其中,針對新興的城市工程市場就有各地陸續出臺的太陽能強裝令以及相關的費用補貼政策;在出口方面則有出口退稅17%的優惠政策。
而從2009年開始實施的太陽能家電下鄉政策,自然而然地便成為各家中標太陽能企業在零售市場中所倚重的法寶。因此在先后4輪太陽能家電下鄉中,越來越多的太陽能企業參與其中。商務部有關人士曾指出,將中小企業引入家電下鄉,是為了給它們提供更多發展機會。但事實上,很多小企業并沒有利用好這一機遇,它們不是提升技術、產品、服務,而是單純地以價格取悅消費者。但至少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在整個行業發展還未成熟時,對于政策的依賴程度仍然較高。
而隨著后家電下鄉時代的到來,那些以往依靠國家補貼,沒有核心競爭力的的小企業將很難避免被淘汰出局的危險。而在1月5日舉行的為期兩天的全國商務工作會議中所透露出來的消息顯示,備受關注的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等后續政策,依然在“研究制定”當中。后續政策能否惠及這兩年來洗牌加劇、零售市場持續低迷的太陽能光熱行業,一切都還是個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