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一年,太陽能熱利用行業在宏觀經濟劇烈震蕩的形勢下,經歷了諸多嚴峻的考驗。原材料采購成本上漲、用工成本攀升、貸款融資困難、零售市場乏力、進城之路也不順暢,這些問題錯綜復雜地交織在一起,加劇了太陽能熱利用市場的競爭,挑戰著太陽能熱利用企業的信心、耐心和實力。除了一些品牌企業在擴張在增長之外,更多中小企業的銷量有減無增,不少企業陷入了停工和半停工的困難境地。業內人士一致認為,太陽能熱利用行業銷量出現暫時的下滑,這也是行業發展過程中一個階段的正常反應,或者說是市場之手對過度投資的修正,有利于行業未來的健康發展,因此不值得大驚小怪。在市場進入低谷時,許多中小太陽能企業竭盡全力練內功、強管理,做好市場聚焦戰略,利用有限資源聚焦幾個區域市場,在困難中取得了不錯的業績。
在過去的一年,太陽能熱利用行業盡管處于底部盤整期,但在本質上并未出現大的戰略性變化,市場最終會逐步好起來,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這一年,太陽能熱利用企業轉型升級出現了同心多元化發展的趨勢,很多企業開始意識到行業發展的新方向,紛紛進軍城市工程市場,平板太陽能獨領風騷,農村市場由東向西穩步推進,外貿出口攻城略地一路飄紅,陽臺壁掛太陽能更是打開了高層建筑的大門。
“十二五”開局之年即將過去,對整個太陽能熱利用行業而言,這是一個可以讓每一位廠商記住的年份,也是一個糅雜著大家各種心情的情感年。這一年,發生了許許多多影響、改變著行業發展的標志性事件,讓我們從行業媒體的角度去回顧和梳理,以期與讀者共同把脈未來的充滿陽光的太陽能熱利用行業。
海寧“質量門”事件促使太陽能企業加速轉型
2011年2月中旬,央視《每周質量報告》曝光了海寧生產的一些太陽能熱水器偷工減料、傍名牌等問題后,海寧不少太陽能熱利用企業頓時陷入“質量門”困境,一部分抗風險能力較差的小企業和小作坊,倒閉的倒閉、停產的停產,即便是具備一定規模的企業也是步履蹣跚如履薄冰,這促使整個太陽能熱利用行業深刻反思加速轉型。隨后,海寧41家企業為促進海寧太陽能熱利用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抵制低價劣質產品擾亂市場,面向行業和社會自發組織并簽訂自律條約,開始逐漸挽回海寧太陽能制造業的聲譽。
海寧“質量門”事件的曝光,說到底就是沒有質量標準,使得市場魚龍混雜。如果有標準,這將是引導海寧地區太陽能制造商步入正軌的最好方法。目前,海寧地區品牌太陽能企業的整體發展不錯,這些發展不錯的企業都非常重視質量。整個嘉興地區太陽能企業通過加速轉型創新,走出了海寧“質量門”事件的陰影,預計全年總產值將在88億~90億元,與2010年持平。
入選理由:海寧“質量門”是一個壞事變好事的典型例子,這一事件促使太陽能企業猛醒,以產品質量和品牌影響力贏得市場。
太陽能能效標識出臺即將正式實施
2011年3月,太陽能能效標識標準制定歷經兩年之久進入實質階段,形成了《家用太陽能熱水系統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標準文件,已經通過國家相關部門的審批。標準由相關機構在對60多家太陽能企業各款產品的測試與研究后,由國家發改委、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全國太陽能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牽頭起草,是我國太陽能熱利用行業的首部國家強制性標準。該標準包涵3個要點:一是將家用太陽能熱水系統的能效標識分為三個等級,一級是最好,二級其次,三級是合格,只有達到能效標準三級的才允許上市銷售;二是能效系數,它包括“得熱量”和“熱損”兩項,是一個綜合系數,根據換算這一系數達到0.15的屬于能效3級,達到0.3的屬于能效2級,達到0.5的屬于能效1級;三是企業為能效等級的第一認證責任人,國家只對能源效率進行監督和服務,企業檢測能力經國家認定后,自我檢測,自我認定,自我公示,自我負責。9月29日,《家用太陽能熱水系統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批準發布公告2011年第14號發布,將從2012年8月1日正式實施。
入選理由:能效標識作為一種強制性標準,正式實施后可以讓消費者一下子就能辨別產品的節能情況,更有利于企業的發展。
太陽能企業分享保障房建設綠色盛宴
2011年3月28日,在第七屆國際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大會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表示,“十二五”期間,我國綠色建筑的發展將從啟蒙階段邁入快速發展階段。未來5年內,全國將新增3600萬套保障房。國家推出的保障性住房建設給太陽能熱利用產業打開了新的發展空間。面對2011年1000萬套保障房任務,全國各省市更是對綠色節能重踩“油門”,北京、深圳、江蘇紛紛下發《保障房綠色建筑評價規范》,引導和鼓勵保障房創建綠色建筑。
有業內人士曾樂觀地估計,“十二五”期間政府許諾建設3600萬套保障房,即便僅有一半安裝太陽能熱水系統,按每套3000元計算,也可以撬動540億元的市場。太陽能企業要占有和分享這塊大蛋糕,必須設計符合保障房市場需求的產品,同時擁有迎合工程市場低成本的價格優勢,這對很多中小企業而言,也是一種挑戰。2011年,行業內有不少企業承接了保障房太陽能熱水項目。除了力諾瑞特、四季沐歌、桑普、美潤、九陽等企業在保障房領域積極行動外,海爾、輝煌、雙能等企業也開始從產品技術和熱水解決方案等方面做好了準備,這些企業無一例外地首先要在強化自身產品和優化熱水解決方案上下工夫。
入選理由:現在中小太陽能企業的資質條件都還可以,滿足一般條件的保障房熱水工程的企業很多,但能滿足中高層保障房熱水工程的太陽能企業不多。
太陽能工程市場發展勢頭迅猛
2011年,在太陽能熱利用行業三大市場中,增速最快的是工程市場,由于基數不高,增長了53%,有個別企業的增長率甚至達到100%。目前,國內太陽能熱水器市場銷售還是兩條腿走路,一條是工程的統一安裝,一條是零售。零售主戰場還是在農村,市場主要增長點來自于農村和中小城市市場。但是,太陽能熱利用行業已經出現了由戶用向工程方面發展的趨勢,大大提高了商業化水平。2011年,與建筑結合的太陽能工程發展勢頭很猛,進軍城市工程市場成為強大的潮流。在這方面盡享優勢的平板太陽能在華夏大地再掀熱潮,陽臺壁掛打開了進軍高層建筑的大門,太陽能和熱泵結合也在工程市場大顯身手。大型熱水工程不斷涌現,特別是在賓館、飯店、學校、軍隊、醫院等熱水需求量大的單位,以及印染廠、屠宰場、奶牛場等工農業生產中,工程安裝量大幅增加。皇明太陽能以太陽谷為平臺打造“微排城市”的樣板,讓世人更加領略了太陽能工程的奪目風采。
入選理由:在太陽能熱利用行業整體步伐放緩的同時,工程市場卻在大幅增長。這并不是奇跡,而是行業進步發展的必然。
太陽能熱利用企業數量大幅縮水
“十二五”的開局之年,并沒有給太陽能熱利用行業帶來一個好的開端,經歷了2009年的行業井噴,遭遇了2010年的高位回調,又碰上了2011年的停滯等待。不論是太陽能家電下鄉的暗中給力,還是城市太陽能工程的激情上陣,最終都沒能改變太陽能熱利用行業的低迷態勢。據了解,行業上下不僅品牌數量以每月20多家的速度在銳減,市場銷售也遭遇了意外的冷清,就連太陽能專營經銷商也出現關門歇業的情況。以浙江嘉興為例,2010年底在工商部門登記注冊的太陽能企業有622家,到2011年上半年驟減150多家,半年時間減少了四分之一。業內有觀點稱,未來5年太陽能熱利用生產企業將會從目前的3000多家銳減至300家或者更少,真正擁有自主研發能力和規模化生產的企業將不足20家。
入選理由:目前,不少太陽能企業紛紛掉轉船頭,打算從持續低迷的市場撤離,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許多太陽能經銷商也開始更換品牌或者干脆退出市場。
同心多元化成為太陽能熱利用行業發展趨勢
2011年上半年,大部分太陽能企業在原材料價格的重壓之下,憑借自身的品牌拉力和運作能力,創新產品,創新技術,有效地化解了成本壓力,為企業健康運營贏得了空間。同心多元化時代的到來,是一些太陽能熱利用企業大膽探索、勇于創新的結果,也是太陽能熱利用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在太陽能熱利用行業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困難時期,其中最大的機遇就是太陽能同心多元化。這也就是以太陽能熱利用為中心,在產品和市場方面實現多元化發展,迎接大太陽能時代的到來。同心多元化時代將成為太陽能熱利用企業發展的分水嶺,將使太陽能熱利用行業進入一個良性整合過程,進入一個品牌集中和規模化競爭的新時期,成為催生產業巨頭和航空母艦的新時代,將推動整個產業在現有的大規模化、大農村化背景下,向大品牌化、全產業鏈化、全市場化的方向邁進。
入選理由:太陽能熱利用企業只要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在太陽能產品和市場上實現同心多元化,就一定能走出困境。
太陽能熱發電持續升溫即將迎來大發展
2011年8月16日,2011太陽能熱發電技術三亞國際論壇在海南三亞舉行。會議主題是將太陽能熱發電技術推向商業化,以太陽能熱發電的技術、經濟以及產業政策為主要研討內容。會議期間有6個國家和國內20多個單位的專家分別就太陽能熱發電產業作了報告。
據了解,國家“十二五”能源規劃,以西藏、內蒙古、甘肅、寧夏、青海、新疆、云南等省區為重點,到2015年我國的熱發電要達到1000兆瓦,2020年要達到3000兆瓦。未來我國熱發電的發展趨勢是向世界提供技術和設備,目前技術方面最薄弱的環節是沒有很好地解決儲熱問題,國內外研究儲熱的單位不多。隨著2011年1月份國家首次實施光熱電站特許權項目招標,越來越多的業內人士對光熱發電的未來充滿信心。從電站開發到相關設備的產業布局,國內的電力巨頭們和設備制造商均開始加緊部署。根據目前已進入前期籌備的項目情況,2012年光熱發電市場規模至少在300兆瓦,甚至可能達到1吉瓦,由此按照每千瓦3萬元左右的投資成本推算,屆時將形成超過100億元投資總量,孕育著巨大的投資機會。一旦理順了電價機制、上網機制,我國將迎來太陽能熱發電的大發展。
入選理由:隨著產業鏈的發展,批量化、規模化的實現,成本降低,我國光熱發電產業的未來發展將更美好。
企業借勢太陽能秋交會加快轉型升級步伐
2011年9月8~10日,第五屆中國太陽能節暨國際新能源展在蘇州國際博覽中心隆重開幕。太陽能熱利用行業領軍企業太陽雨、四季沐歌、邁能高科、光芒等400多家太陽能整機以及中廣、比華麗等熱泵和配件企業參加了展覽會。對于廣大太陽能企業來說,大美國際資訊主辦的每年一屆的太陽能節和太陽能秋交會,已經成為眾多太陽能光熱和光伏企業借勢營銷的最好平臺之一。幾年來,一家又一家太陽能企業無論贊助或廣告,直接或間接,成功借勢太陽能節和太陽能秋交會,實現轉型升級并加快了發展。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太陽能節和太陽能秋交會對太陽能企業來說,就是一次揚眉吐氣的機會。太陽能企業要很好地借助此次利好機遇,充分整合自身內外資源,進行推介上的升級,演繹一場別開生面的事件營銷傳播活動,及時告知消費群體和目標客戶,同步進行全面跟進,推動企業品牌與銷售的雙豐收。
入選理由:借勢而為使太陽能熱利用產業取得了巨大成功,也向太陽能熱利用企業提出了新的挑戰。
2011年中國太陽能熱利用行業年會在西安召開
2011年12月3日,中國太陽能行業熱利用年會暨高峰論壇在西安舉行。此次企業參加數目與人數再創歷次太陽能熱利用年會新高,會議影響范圍日益擴大,成為太陽能熱利用行業影響力最大的行業盛會。
根據會上公布的報告,2011年是太陽能熱利用產業歷史上增長最低的一年,太陽能熱利用產業生產真空管800萬支,生產太陽能真空管和平板熱水器,總共5760萬平方米,比2010年增長了17.6%;總的保有量為19360萬平方米,增長了15.2%。太陽能熱利用產業總銷售額,單臺機一平米按1500元,工程一平米按1650元錢計算,2011年太陽能熱利用產業總產值為935億元。盡管未能實現“千億”目標,但增長速度仍然高于國家農業增長速度,快于普通工業產業增長速度。報告指出,太陽雨、力諾瑞特等太陽能領軍企業充分發揮中流砥柱作用,在保證農村市場穩步增長前提下,扛起“進城”、“出海”大旗,推動了整個行業健康發展。
入選理由:近年來,西部地區太陽能產業取得了顯著成績,2011年的太陽能熱利用行業年會在西安召開,正是出于對西部太陽能產業發展現狀及潛力的肯定。
第四輪太陽能家電下鄉在北京正式啟動
2011年12月6日,財政部、商務部、工信部為了繼續推進家電下鄉工作,擴大家電下鄉政策的實施效果,聯合公布了第四輪太陽能家電下鄉產品招標公告。此次太陽能家電下鄉,有522家太陽能企業購買標書,參與投標的企業為282家,其中有274家企業中標并正式公示。
與去年招標相比,家電下鄉政策范圍開始縮小,山東、四川、河南、青島率先實施家電下鄉政策的三省一市經過四年后,政策已在今年12月1日如期退出。不過,包括了北京、天津、山西、內蒙古等28個地區仍將延續家電下鄉。
據了解,新一輪或者說最后一輪太陽能家電下勢必會推動整個行業進一步的調整,進入全新的競爭態勢。大多數企業和代理商對于政策的調整和第四輪家電下鄉的招標比較平靜,呈觀望態勢。有的說,家電下鄉對太陽能企業來說,“已經成了一塊雞肋。”連續三輪的強刺激之后,政策的邊際效應遞減,企業能夠從下鄉政策中得到的實惠并不多。“現在只要按正常的程序進行即可”。家電下鄉政策是一個階段性的刺激政策,無論是延續,還是部分地區的取消,對于太陽能企業的整體銷售影響不是很大。
入選理由:太陽能家電下鄉政策是積極擴大內需的重要舉措,能激活農民購買能力,擴大農村消費,促進內需和外需協調發展。
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規劃出臺利好太陽能企業
2011年12月15日,國家能源局公布了一系列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十二五”規劃目標。到2015年風電將達1億千瓦,年發電量1900億千瓦時,其中海上風電500萬千瓦;太陽能發電將達1500萬千瓦,年發電量200億千瓦時;加上生物質能、太陽能熱利用以及核電等,2015年非化石能源開發總量將達到4.8億噸標準煤。據相關信息顯示,經過近年來的發展,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可再生能源大國。到2010年底,太陽能光伏電池產量為800萬千瓦,占全球產量40%以上;累計太陽能熱水器使用量為19360萬平方米,占全球太陽能熱水器總使用量的60%以上,每千人均占有量為123.5平方米,高于目前德國水平。“十二五”規劃也再次指明“全面發展太陽能熱利用”的行業,在節能減排的壓力下,政府寄希望該行業能承擔起2020年節能減排目標實現的重任。
入選理由:政策利好指明了產業發展方向,太陽能熱利用產業必將迎來更具前景的市場發展空間。
太陽能品牌企業跑馬圈地擴張步伐加快
2011年12月23日,山東桑樂太陽能創業25周年暨全國重點經銷商表彰大會在浙江海寧召開。據悉,海寧是桑樂首個省外生產基地,截至目前桑樂已用三年時間在全國布局九大百萬臺生產基地,已經有五個基地投產,年產能超過300萬臺,同時河南基地、遼寧基地、四川基地和濟南總部新基地也正在緊張建設中。
另外,皇明、力諾、天普、太陽雨、同濟陽光等太陽能企業也紛紛在全國范圍內“跑馬圈地”,各自演繹著不同的擴張路線圖。據了解,皇明以太陽谷項目為主體,實現了對太陽能制造、房地產開發、旅游觀光,甚至教育培訓等眾多領域的擴張,皇明還計劃在全國每座城市勾畫低碳“蔚來城”。而力諾則在太陽能熱水器、集熱管等多個領域同時展開擴張,尤其是集熱管生產,一直占據國內老大地位,現有11大基地及在建的中高溫項目部,太陽能熱水器則擁有濟南、濮陽、上海三個國內生產基地和古巴一個海外生產基地。
太陽雨集團全國七大產業鏈基地在加速推進、四季沐歌“北斗七星”計劃也在加緊實施,加上桑夏、同濟陽光、貝斯特、雙能、太陽寶等企業也紛紛跑馬圈地,太陽能的擴張之路硝煙四起。盡管跑馬圈地有其優勢,可以實現企業的規模擴張,形成規模效應,但在產業擴張的推動下,一旦企業的某個環節出現較大問題,都會給企業的整體發展帶來嚴重的影響。
入選理由:太陽能熱水器的運輸成本與銷售半徑成正比,異地建廠、異地銷售無疑可以大幅降低運輸成本,也可以解決相互的配套服務成本,這是眾多廠商決定擴張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