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驚心,行業進入全新的競爭格局
事實上,在經歷了2010年突如其來的震蕩之后,大部分企業和經銷商都對于2011年整個市場的發展持謹慎的態度。但是未曾料到的是2011年的市場從一開始就那么“步步驚心”。2011年年初一波原材料和人力成本的持續走高,讓幾乎所有的太陽能企業都始料未及。來自成本的巨大壓力所引發的一系列連鎖反應,最終反映在渠道經銷商利潤的進一步被攤薄。而渠道積極性受挫,終端零售市場出貨艱澀,幾乎貫穿了整個2011年度。
而幾乎在同時被央視曝光的海寧質量門事件,更加清晰地折射出在行業高速發展時期,那些機會主義蝗蟲的浮躁和投機的心態。海寧質量門的出現加速了市場的整合,在洗牌引發的企業倒閉潮中,海寧的小作坊企業恰恰又是其中的代表。
2011下半年房地產市場的萎靡不振,又給太陽能企業進軍城市工程的道路上狠狠地潑了一盆冷水。通過與房地產開發上的合作,意欲在城市工程市場大展拳腳的太陽能企業大都遭遇了工程量的下滑。
到了年底,隨著最后一輪太陽能家電下鄉進入公示階段,274家企業的中標也再次創造了實施家電下鄉以來的記錄。不過,隨著家電下鄉政策逐漸進入收尾階段,所有的太陽能企業又將回到未實施下鄉政策之前的狀態,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競爭。
值得一提的是,太陽能熱水器行業的第一個強制性國家標準—《家用太陽能熱水系統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終于將于明年8月正式啟動。不過由于國內太陽能企業眾多,產品型號混亂,如何進行統一的檢測和監管仍將成為短期內解決不了的難題。因此,能效等級的出臺,其象征意義遠大于實際意義。
2011年作為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未來五年3600萬套保障房計劃的落實,給處于困境中的太陽能熱水器行業帶來了少有的政策福利。
工程市場或將成為勝負手
在2011年12月中旬召開的201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明確了堅持房地產市場調控不動搖。這就表明了至少在明年下半年之前,商品房工程上不會有太大的起色。不過,2011年作為“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在多項規劃內容的工作落實當中,包括節能減排、保障房建設等方面的內容都給太陽能行業在未來的發展提供了明確的方向。
根據“十二五”規劃,在未來5年內將有3600萬套保障房的開工建設,并且全國各省市更是對其綠色節能相當重視,北京、深圳、江蘇就紛紛規定新建保障房必須安裝太陽能。因此,對于太陽能熱水器行業而言,這一巨大的政策紅包無疑將會給整個行業的發展帶來全新的契機。
僅2011年這一年,1000萬套保障房的開工建設就能給整個太陽能行業帶來100億的市場空間。太陽能企業要占有和分享這塊巨大的市場蛋糕,必須設計符合保障房市場需求的產品,同時擁有成本優勢,這對很多中小企業而言,是機會,更是一種挑戰。
明年的市場競爭,或許就將在以保障房為代表的工程市場決出勝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