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機會成本就是一個在風險與獲利、選擇與放棄之間做出選擇而產生的東西。它是在決策分析過程中,從多個供選方案中選取最優方案而放棄次優方案,從而放棄了次優方案所能取得的利益而成為損失。這種由于放棄次優方案而損失的“潛在利益”就是選取最優方案的機會成本。比如在做出投資決策時,盡管這些項目都可以賺錢,但放棄了賺錢多的項目,選擇了賺錢少的項目,從機會成本的角度來看就是“實實在在”的損失。
但不管賺多賺少,機會成本還隱藏著另一個含義,那就是只能選擇一個。
為什么只能選擇一個,而不能同時選擇幾個呢?
因為你的資源條件,決定了你在這個事項上,只能朝一個方向前進。
傳說三國時周瑜比孔明思維更敏捷,孔明要走三步才能想出一個計策,但周瑜只走一步就能想出三個計策。
周瑜比孔明敏捷如此,為什么大家還公認孔明是謀略第一人呢?
因為周瑜想出三個計策后,對于到底用哪個計策去行動,充滿了太多的彷徨和疑慮,在時間的流逝中錯過了執行的最佳時機;而孔明呢,三思而后行,按照想出來的計策堅決執行,最后抓住了時機,獲得了成功。
嘆息加懊悔,是A公司江總對自己年終盤點的最佳寫照。
在一年前,江總就公司明年的發展戰略,詢問了三個很厲害的朋友。結果,這三個朋友每人給他提供了一個不錯的戰略。
但這三個戰略在公司的資金流向、人員配置與相應的人員崗位要求方面,有著較大的差別,江總該選擇向左走向右走還是往中間那條道走呢?
和某些公司“做了一個艱難的決定”不同的是,江總猶豫了很久之后,決定全面開花,三個戰略同時進行。
三個一流的戰略,公司的資金與人手很快就出現了不夠用的現象,而伴隨著各方面都不到位的資源與執行,這三個一流的戰略最終也被做出了一個三流都不到的結果。投入產出比,與當初的預期相差甚遠。
這個時候,江總才真正體會到管理學上著名的“手表定律”的內涵——一個人有一只表的時候,可以知道現在是幾點鐘,而當他同時擁有兩只時卻無法確定。兩只表并不能告訴一個人更準確的時間,反而會使看表的人失去對準確時間的信心,從而影響他的判斷與決定。
三個百分之七十相加,你會得到百分之兩百一;但三個百分之七十相乘呢,你得到的將是百分之三十四點三!但問題是我們將資源分散以后的投入回報比,往往是以相乘的方式給出答案。
在戰略決定成敗,細節也決定成敗的今天,如果我們的員工對公司的戰略方向不夠堅定,我們可以通過管理與培訓來解決,如果我們的中層干部對公司所走的道路信心不足、認同不高,我們可以通過溝通激勵及“不換腦子就換人”的方法來解決。但是,如果我們的老板在眾多的戰略選擇面前不能科學地做出一個正確的選擇,我們的企業也就會為此而付出更多的代價。
作者:劉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