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至國家領導人、地方政府官員,下至企業、普通百姓,人們都紛紛關注太陽能的未來發展,這讓從事太陽能工作多年的黃鳴更高興,看到了太陽能未來發展的方向。
以示范帶動推廣
我國幅員遼闊,有著十分豐富的太陽能資源。據估算,我國陸地表面每年接受的太陽輻射能就高達50×1018kJ。這相當于2009年全國總發電量36506億千瓦時的3804倍。
黃鳴指出,約占我國陸地總面積2/3的地區,都處在太陽能資源豐富或較豐富地帶,具有很高的太陽能開發利用價值,特別是西部有些省份,太陽能年發電儲量,都在上萬億千瓦時以上。
在未來10年里,我國電力年需求總量,若按目前10%左右的均速繼續增長,預計到2020年,年發電量將需達到10萬億千瓦時。而這樣巨量的需求,太陽能發電將會逐步介入。
其實,很多地方政府已經開始實施太陽能發電示范項目。
3月1日,北京市最大規模的光伏屋頂發電項目——京東方北京8.5代線廠房光伏發電項目竣工,這也是北京市最大的國家“金太陽”示范工程。
京東方集團北京京東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該項目一共有21276塊電池板,鋪設在110000平方米的廠區屋頂,總裝機容量為5000千瓦,投產后年均發電量可達到600萬千瓦時,在25年的設計壽命周期中可以提供清潔電1.5億千瓦時,節約煤炭6萬噸,節約電費累計將達到1.2億元。
除此之外,今年上半年,北京市還將開工建設八達嶺太陽能31兆瓦地面大型光伏發電項目、昌平12.8兆瓦礦山修復治理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密云20兆瓦地面光伏電站項目等系列項目。
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我國累計光伏裝機量達到800兆瓦,(換算關系為:1兆瓦=1000千瓦)。
在太陽能發電中最受市場關注的無疑是光伏發電成本目標。《太陽能光伏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提出的目標是,到2015年,光伏發電成本下降到0.8元/千瓦時;到2020年,光伏發電成本下降到0.6元/千瓦時。
《太陽能光伏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還提出,“積極推動上網電價政策的制定和落實,支持建立一批分布式光伏電站、離網應用系統、光伏建筑一體化(BIPV)系統、小型光伏系統及以光伏為主的多能互補系統,鼓勵大型光伏并網電站的建設與應用。”但從短期來看,政策的長期利好難掩行業面臨的業績壓力。海通證券的報告顯示,截至1月31日,公布業績快報的太陽能公司下調業績預期成為普遍現象,顯示出行業較強的周期性特點。
加快光熱發電的應用
由于光伏行業目前還有些瓶頸尚待突破,同時因為光伏發電所需要的是多晶硅原料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設備和材料。在多晶硅的生產過程中,會產生氯氣、三氯氫硅、氯化氫等有害氣體。因此,太陽能光熱發電已經開始受到關注,國內外太陽能光熱發電正在悄然崛起。
據了解,太陽能光熱發電起步于20世紀70年代,但一直作為實驗電站在世界各地建立。從1985年到1991年,美國和以色列聯合成立的路茲公司,在美國加州沙漠建成了9個太陽能光熱電站,并成功實現了商業化運行。如今,太陽能光熱電站遍布美國、西班牙、德國、法國、阿聯酋、印度、埃及、摩洛哥、阿爾及利亞、澳大利亞等國家。2009年,全球已并網運行的光熱電站裝機容量約600兆瓦。
黃鳴指出,太陽能光熱發電成本低廉,僅是光伏發電成本的20%~30%。以我國專利產品集熱鋼管為主要部件的太陽能高溫發電為例,根據匡算,發電成本僅為12美分/兆瓦,遠遠低于其他發電方式。未來的太陽能熱發電成本,5美分/兆瓦的目標指日可待,也就是說1千瓦時的成本在0.4元人民幣以內。太陽能高溫發電集熱鋼管,全球只有我國掌握該技術、并有惟一能夠生產的企業,掌控著未來發電工業發展的主動權。
“太陽能光熱發電避開了多晶硅的使用,所需材料環保,不僅避免了有害氣體的排放,其發電成本不受多晶硅國際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也節約了多晶硅在冶煉過程中對電能的消耗。”黃鳴補充說。
因此,黃鳴提出,將“太陽能光熱中高溫利用和太陽能光熱發電”從目前劃歸為“前沿技術研究類項目”調整為“應用開發及集成類項目”;相應的項目國撥經費由“前沿技術研究類”原則上不超過2000萬元/項,調整為“應用開發及集成類”項目國撥經費原則上不超過10000萬元/項。
黃鳴認為,國家相關部門應該支持掌控太陽能光熱前沿技術的企業,在國內一些大城市建設一批太陽能光熱與建筑相結合的樣板工程。“同時,應該盡快制定太陽能光熱發電在內的可再生能源發電上網電價補貼的實施細則,以促進太陽能發電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