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熱發電成“熱門”
記者注意到,在此次太陽能發電規劃中,光熱發電成為重點規劃內容之一。科技部指出,目前全球太陽能熱發電成本價格在0.2歐元/千瓦時,到2020年有望降低到0.05歐元/千瓦時。
據悉,我國目前還沒有商業化運營的太陽能熱發電站,缺乏系統設計能力和集成技術,高溫聚光、吸熱和儲熱技術不成熟。《光電規劃》據此提出,“十二五”期間,將加大10兆瓦級太陽能塔式熱發電技術、分布式太陽能熱發電技術、太陽能儲熱技術等相關技術的研發和規模化利用,屆時我國太陽能熱發電將具備建立100兆瓦級太陽能熱發電站的設計能力和成套裝備供應能力,無儲熱電站裝機成本1.6萬元/千瓦;帶8小時儲熱電站裝機成本2.2萬元/千瓦,上網電價低于0.9元/千瓦時。
山東奇威特人工環境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文對本報記者指出,較之光伏發電,光熱發電具有發電穩定、規模效益明顯、便于儲能等優點,更適合在西部荒漠地區大規模發展,應在“十二五”期間給予其更大的支持力度。
在光伏發電方面,《光電規劃》提出將重點布局晶體硅電池、薄膜電池及新型電池三大技術研發。到2015年,力爭晶硅電池效率20%以上,硅基薄膜電池效率10%以上,碲化鎘、銅銦鎵硒薄膜電池實現商業化應用,裝機成本1.2萬—1.3萬元/千瓦,初步實現用戶側并網光伏系統平價上網,公用電網側并網光伏系統上網電價低于0.8元/千瓦時。
在關鍵指標設計上,《光電規劃》明確到2015年,將實現多晶硅材料生產成本降低30%,配套材料國產化率達到50%;晶體硅太陽電池整線成套裝備國產化,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晶硅整線集成“交鑰匙”工程能力;單晶硅電池產業化平均效率突破20%,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非晶硅薄膜電池產業化平均效率突破10%。
海上風電將進入規模化開發階段
《風電規劃》強調,“十二五”期間我國潮間帶和近海風電將進入快速發展、規模化開發階段,因此,需要開展海上風電機組研制及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究,加強工程施工與并網接入等海上(潮間帶)風電場開發系列關鍵技術研究,為大規模海上風電開發提供技術支撐。
據了解,我國海上風電已經起步,“十一五”期間,我國建成了首個海上風電項目——上海東海大橋風電場,并于2010年6月全部實現并網發電;2010年9月,國家能源局組織完成了首輪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招標,項目總容量100萬千瓦。
根據此前發布規劃,“十二五”期間,我國海上風電的發展目標為500萬千瓦,2015年形成完整海上風電產業鏈和服務體系;2020年的目標則是達到3000萬千瓦,海上風電在未來十年的爆發增長。
《風電規劃》同時指出,特大型風電場建設將成為我國風電開發的需求重點,“十二五”期間,國家將規劃建設6個陸上和2個海上及沿海風電基地。
《風電規劃》明確,我國可利用的風能資源評價尚不精細,風電場設計需要的長期風資源數據不完善;風電場設計工具依賴國外軟件產品,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符合我國環境和地形條件的風資源評估及風電場設計及優化軟件系統。
在風電設備設計制造方面,《規劃》則提出,“十二五”時期將掌握3-5兆瓦直驅風電機組及部件設計與制造,并實現產業化;掌握7兆瓦級風電機組及零部件設計、制造、安裝和運營等成套產業化技術,推動我國大容量風電機組的產業化;突破10兆瓦級海上風電機組整機和零部件設計關鍵技術,實現海上超大型風電機組的樣機運行。
對于當前風電發展中面臨的并網難題,《風電規劃》提出,將加強風電并網關鍵技術研究開發,研究大型風電場出力及運行特性、電壓分層分區控制策略和綜合控制技術、風電場支持電網調頻的有功控制技術、新能源發電與系統穩定控制技術、風電場并網系統備用容量優化配置和輔助決策技術;研究風電分布式接入電網的控制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