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關注度高漲
記者近日在湖北、吉林等地農村采訪時發現,部分農民家庭業已用上太陽能熱水器,而一些農民在新建房屋時甚至給太陽能熱水器預留了安裝空間。
中國農村能源行業協會太陽能熱利用專業委員會主任羅振濤日前透露,他做過一個測算,修建兩座三峽電站,也只能解決我國1/3農民的洗浴問題,并且還要投入2600億元的管道鋪設費用,而太陽能熱水器無疑是解決中國農民使用熱水的根本出路。
今年2月1日起,熱水器(含太陽能、燃氣、電力類)列入我國家電下鄉政策補貼范圍。力諾瑞特常務副總經理文哲亮對記者表示,家電下鄉將太陽能熱水器納入,導致全社會對太陽能熱水器出現了過去20年都沒有出現過的高關注度,可以說,現在遇上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的好機會。
對于業內外關注的太陽能熱水器標準問題,文哲亮表示,性能等方面的標準實際上都已經有了,現在就剩下應用層面的標準了,預計今年底到明年能基本完備。期待與建筑一體化不過,文哲亮認為,“農村市場是最適合當今行業現狀的市場,不等于說農村市場是太陽能行業發展的唯一出路。”
據介紹,清華紫光給太陽能熱水器與建筑結合的過程劃分了三個階段,在太陽能1.0時代,消費者自發安裝太陽能熱水器裝置,無論是美觀還是安全都無法得到保障;前幾年進入了簡單相加的2.0時代,房地產開發商開始嘗試太陽能工程化運作,與建筑結合的分體太陽能熱水系統面世;現在業內期待進入建筑一體化的3.0時代,太陽能系統完美地與建筑一體化結合,太陽能熱水器完全納入部品體系,成為不可分割的部分,技術成熟,延伸至采暖、制冷、中高溫應用領域。
從消費者像安裝家電一樣安裝太陽能,到房地產開發商將其作為建筑物的一部分,文哲亮期待著這樣一個“去家電化”并“部品化”的過程。他介紹說,建筑耗能占我國總耗能的30%左右,而生活熱水在建筑耗能中的比重是18%。而當前我國有400億平方米的既有建筑,其中99%是沒有應用太陽能的高能耗建筑,每年新建20億平方米建筑,其中95%是高能耗建筑。因此,讓太陽能成為建筑的一部分,節能意義重大。此外,我國工業熱能占社會總能耗的60%,供暖、制冷占建筑能耗55%,因此,將太陽能延伸至采暖、制冷、中高溫應用領域,前景廣闊。
同時,行業中也有企業認為,除了在農村普及新能源,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也需要環保節能的新能源,目前消費者觀念尚未扭轉,仍習慣使用燃氣、電熱水器,城市建設過程中往往也沒有將太陽能利用考慮進去,因此,即使太陽能技術已經成熟,其“進城”仍需時日。
實現與建筑業對接
記者了解到,許多省市政府已出臺支持發展太陽能的文件,如上海出臺了《上海市開發利用太陽能行動計劃》等,一些城市出臺政策,強制要求12層以下的住宅和公共建筑必須統一設計和安裝太陽能熱水系統。
據悉,江蘇省專門針對太陽能熱水器與建筑的融合,明確規定了太陽能熱水器從設計、施工、監理、驗收等一系列技術標準。無獨有偶,今年北京市也將出臺太陽能熱水器的施工標準。
北京市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協會副理事長羅運俊日前指出,近年來,太陽能與建筑的一體化融合出現停滯,實際上是太陽能與建筑領域的技術融合和資源整合的問題,這牽涉到兩大產業領域的多個部門,絕不是簡單的標準缺乏。
文哲亮透露,安裝太陽能設施會給建筑物每平方米增加1%的成本,現在太陽能已成為一些樓盤的賣點,而對于太陽能企業來說,給開發商供貨的利潤率要低于給個人消費者供貨的利潤率,“但其市場大,占有率的擴大是首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