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太陽能板生產商看似將征服整個世界。據經紀公司SanfordC.Bernstein的數據顯示,規模最大的12家生產商總市值約為700億美元。而如今,其總市值只有約64億美元。其中一家德國的公司Q-Cells上周還申請了破產。同一天,FirstSolar的股價大幅下跌近8%。2008年該公司市值超過200億美元,如今不到20億美元。
FirstSolar最近遭遇了多重挫折,其中之一是必須提供更高的保修條款,因為該公司生產的太陽能板可能在炎熱氣候中出現更高的故障率(花片刻時間想想這一條)。
FirstSolar等太陽能板生產商面臨的更大問題是行業結構的轉變。2008年,各國政府(特別是歐洲國家政府)提供了高額補貼以促進太陽能業的發展,美國實施碳排放限額似乎指日可待,融資也很容易。設備制造商快速擴張,壓低價格,使太陽能得以與煤炭和天然氣等能源競爭。
經過一場金融危機后,政府補貼和民間融資大幅收緊。
盡管如此,太陽能業還是成功地降低了設備成本。問題是降低成本所采用的方法。高額補貼吸引了競爭者,特別是中國的競爭對手。據花旗(Citi)的數據,其結果是到今年年底太陽能板的生產能力可能達到4,000萬千瓦?;ㄆ爝€預計,今年的需求只有2,400萬千瓦。該行預計未來10年內年需求不會達到4,000萬千瓦。
產能過剩開始壓低太陽能板的價格。Bernstein估計,2007年至2011年,太陽能板價格復合年度降幅為32%,與電腦內存價格的下滑詭異地相似。自1974年以來,電腦內存價格復合年度降幅為33.4%。
設備價格的下降有利于正在謀求擴大市場的技術型公司。但由此造成的商品化,再加上日益激烈的價格競爭,對太陽能板生產商來說則不是好消息,因為經濟利益會流向其他公司。不斷下滑的利潤率和股價以及不斷增多的破產案就是不幸的結果。
此外,還可以將太陽能業與美國的油氣勘探和生產行業進行類比,這個行業在開發大量天然氣資源方面表現出色。但由此造成的產能過剩卻損害了企業的經濟效益。價值反而開始積聚到那些運輸和利用天然氣的企業手里。??松梨?ExxonMobil)等公司越來越多地擠進來。在預計天然氣時代即將到來之際,這些規模更大的公司愿意且有能力消化近期價格偏低帶來的沖擊。
對太陽能業來說,有利之處在于,當價格降到低得足以在沒有政府補貼的情況下與其他能源競爭的時候,隨之而來的需求擴張將促進行業的發展。
確實會如此。不過,贏家不一定是我們現在所熟悉的行業開拓者,而可能是擁有一定規模、能夠在價格上競爭并消化不可避免的周期性損失的公司(大部分容易出現產能過剩問題的制造行業都會遭受周期性的損失)。比如,隨著太陽能業最終找到一席之地,通用電氣(GeneralElectric)等一小批大公司則更可能是長期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