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出臺的諸多政策利好之下,太陽能相關產業必將獲得大量的商業機遇,太陽能“生產大國”向“使用大國”的轉變正式拉開序幕。業內專家指出,太陽能產業在迎來產業升級的同時,也必然會給相關制造商、房地產開發商以及消費者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
喜迎政策盛宴
與2008年出臺大規模經濟刺激政策不同,國家將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綠色節能升級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因此,一系列有關促進綠色建材與部品發展的利好消息在今年5月份不斷傳來,為相關企業提供了一場政策盛宴。
對于“自給式太陽能”的概念,中國節能協會太陽能委員會秘書長霍志臣在接受《中國建設報•中國住房》記者采訪時表示,如果單就會議的主題和背景而言,自給式太陽能指的應該是節能產品惠民工程中的自給自足的太陽能產品,主要包括太陽能熱水器;如果就廣義而言,也包括不并網的光伏設施。這實際上就囊括了當前大部分的太陽能產品。
據悉,今年中央財政安排979億元節能減排和可再生能源專項資金,加上相關財政支持,合計可達1700億元。紛至沓來的鼓勵政策給國內太陽能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資金保障,也為剛剛遭受美國反傾銷制裁之苦的太陽能光伏企業吃了一顆定心丸。
5月16日通過的《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十二五”規劃》顯示,政府將安排財政補貼265億元推廣節能家電,安排12.87億元補貼太陽能光電建筑。霍志臣透露,節能產品惠民工程的產品名單近期將會公布,其中太陽能熱水器榜上有名,預計可以得到40億元的補貼。而根據太陽能熱水器節能等級和容積的差異,初步定為單臺補貼最低400元,最高可達2000元。與以往家電下鄉和以舊換新的補貼方式不同,本次節能惠民工程是將補貼發放給企業,由企業決定讓利的額度。
拒絕一擁而上
事實上,太陽能相關產業的大規模推廣和應用已有一段時間,但實際操作中卻存在一些問題,如與建筑一體化程度偏低、推廣乏力。對此,住房城鄉建設部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管理辦公室主任宋凌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盡管國家對太陽能等新能源產業的支持力度很大,但必須避免產業的粗放發展,以及一擁而上不切實際的大規模應用。
宋凌透露,綠色節能建筑的星級評價補貼細則正在醞釀之中,但是不能不分情況就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是否安裝太陽能產品一定要考察當地的日照條件、氣候和建筑本身的設計構造。
事實上,最近幾年不少地方都出臺了太陽能產品“強裝令”,例如從今年3月起,北京市新建住宅必須強制安裝太陽能熱水系統,新近下發的《綠色超高層建筑評價技術細則》對太陽能等新能源的利用也做了單獨的規定。“好東西要做好,避免為做而做,要達到同步設計的標準,否則既造成資源浪費,又破壞了城市的邊際景觀。”北京建筑設計研究院十所副所長樊則森從建筑設計角度對太陽能與住宅一體化給出了他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