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推進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的通知》等一系列鼓勵政策,很多城市也配套出臺了強制安裝太陽能利用系統的法規條文。然而,保障性住房能否執行強制安裝太陽能利用系統的政策?在設計過程中如何更好地將產品導入?囿于保障性住房有限的建造成本,如何讓太陽能熱更好地服務于保障對象?各地保障性住房建設主管部門、建筑設計院、保障房開發商及部品企業,對如何在保障性住房中落實強制安裝太陽能利用系統政策、實現建筑節能減排十分關注。
日前,在由中國房地產研究會住房保障委員組織舉辦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交流暨保障性住房與太陽能熱利用專題研討會”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主管司局負責人、協會領導、專家、建筑師、開發企業、部品企業等共聚一堂,就如何在保障性住房中進行太陽能熱利用,以及太陽能熱在保障性住房中的利用前景和政策對接等,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專題研討。
用政策指引——大建設帶來大機遇
“十一五”期間,全國開工建設城鎮新住房1630萬套,基本建成1100萬套,發放補貼400萬元。“十二五”規劃綱要中,對加快推進保障性住房做出了明確部署,要求“十二五”末,全國建設城鎮住房和城區改造住房覆蓋面達到2%左右。“十二五”期間,政府投資力度逐漸加大,2011年中央安排補助資金達1700多億元,是2010年全部補貼的2.2倍。國務院決定,2012年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改造住房基本建成500萬套以上,新開工建設700萬套以上。在今年新開工任務較上年減少的條件下,中央補助總規模按不低于上年安排。
與此同時,國務院明確提出了“十二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目標,到2015年要形成3萬億噸標準煤的節能能力,能耗要比2010年下降16%。并提出,要結合國家保障性住房建設和城市房地產開發,開展低碳社區建設,在社區規劃、建材選擇、供暖供電供熱水系統、交通等方面實現綠色低碳化。為此,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正在研究制定具體實施方案。據專家估算,推動可再生能源與建筑一體化進程,可以形成常規能源替代3000萬噸。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保障司有關負責人表示,保障司已經把綠色建筑技術在保障性住房建設中的推廣應用,特別是低成本的應用研究納入了工作計劃,將繼續研究推出一些適用于綠色建筑的技術體系。今后,將重點關注三方面工作:第一,了解、對比國內外的有關技術;第二,進行低成本應用單向需求評價體系的研究搭建;第三,進行可再生能源利用及保障性住房的財政政策協調性分析。
太陽能生活熱水技術是世界各國太陽能熱利用技術中最成熟、應用最廣泛、產業化發展最快的領域,我國也不例外。在環保、節能、低碳政策的大背景下,在建筑中推廣太陽能熱水系統,是社會前進的必然趨勢。
我國的太陽能熱水器市場非常廣闊,2009年生產量達到4200萬平方米,預計2020年產量將達到3億平方米。據專家測算,每平方米太陽能熱水器每年可替代標準煤150千克,相當于417千瓦小時電量。
中國房地產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苗樂如指出,如何落實保障性安居工程高質、綠色、低碳的標準,如何滿足建設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的要求,是行業主管部門、專家、企業家努力的方向。他希望大家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推動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保證產品質量,滿足低碳、減排的要求,同時盡可能地降低產品成本,從而減輕保障性住房建設的成本壓力,提升保障性住房的質量。在滿足保障對象生活需要的同時,也滿足我國節能、降耗的要求。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房產處處長、中國房地產研究會住房保障委員會秘書長趙路興表示,推廣太陽能系統一定要有政府支持,實現圖紙的標準化制作。有政府支持、政策指引、房地產企業支撐、設計部門和產品生產企業的配合,才能共同為老百姓提供太陽能保障性住房。
低碳保障房——“呼喚”高效低成本太陽能
北京市今年出臺了《北京市太陽能熱水系統城鎮建筑應用管理辦法》,其中規定:本市行政區域內新建城鎮居住建筑,應當安裝太陽能熱水系統,并實行與建筑主體同步規劃設計、同步施工安裝、同步驗收交用。具體到保障性住房,北京市實施的《北京市公共租賃住房建設技術導則》(試行)中規定:公共租賃住房應采用太陽能熱水系統,并優先考慮集中制熱、分戶供熱與建筑一體化的太陽能熱水系統。但文件中沒有涉及過多的細節,對到底執行到什么程度,也很難做到詳細的界定。
談到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太陽能熱利用的現狀時,北京市公共租賃住房發展中心主任楊家驥說,北京市的應對策略是,充分發揮公租房優良部品庫制度的優勢,以公租房標準設計圖集為依托基礎,積極引導研發“北京市公租房太陽能熱水系統標準化通用技術方案”;推動試點項目探索總結經驗,不斷優化方案;定期發布通用技術成套解決方案。目前,北京市已初步完成了包括系統形成、產品選擇、適用性、運行費用等內容的太陽能熱水系統解決方案。
與多家知名房地產企業有良好合作關系的圣春冀暖公司,多年來先后為人民大會堂、北京大學、沈陽奧體中心、鞍山棚戶區改造等眾多政府工程、精品樓盤和保障住房工程提供了優質產品和服務。公司總經理司洪慶表示,新能源利用和建筑高品質是保障性住房建設的硬性要求。太陽能系統簡單、零散、隨意、混亂的生產、安裝和使用狀況,已經不能適應住宅產品發展的要求,必須提供一系列集成解決方案,實現設計、施工、安裝全方位的一體化服務,才能達到太陽能熱利用的最佳效果。同時,要積極開發多能源鏈接互補的供熱采暖系統,實現太陽能熱水與生活采暖一體化,最大程度發揮太陽能熱利用優勢,更好地為保障性住房建設服務。
司洪慶表示,目前擁有采暖散熱器、太陽能專利技術200多項、擁有多項產品的關鍵核心技術的圣春冀暖公司,未來的研發方向將從單一的太陽能熱水工程,向太陽能熱水、開水、采暖多利用模式發展,實現多能源復合型全方位一體化服務,即太陽能、空氣源、燃氣壁掛爐多能源結合的熱水、采暖綜合工程;同時實現從低溫管向中高溫管的發展。
標準化保障房——讓節能產業走得更好
房地產市場需要的是變化,需要不斷地給消費者以新鮮的刺激;但作為保障性住房,特別是公共租賃住房,則更適合走標準化路線。只有建立起模數化、模塊化、標準化的體系,才更有利于環保、節能技術的實施。在保障性住房中,雖然所有模塊的面積都很小,但所有的功能性都會考慮得周到、完善。應該說,衡量一套住房的品質如何,并不完全取決于面積的大小,建筑師可以做到,在一套小戶型中讓居住者的生活品質得到保障。
中建設計集團總建筑師薛峰建議,我們應該藉由這次國家保障性住房大規模建設的戰略需求,將住宅工業化、產業化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住宅產業化過程其實是工廠化預制、現場裝配體系建立的過程,其中最核心的技術是模數和模塊的建立,這一體系能夠充分與設備體系、材料體系、模板體系產生緊密結合,這才是節能產業的正確路徑。
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總工辦主任孫峙峰介紹說,目前,我國已建成若干單體建筑太陽能供熱采暖綜合利用試點工程,但太陽能區域供熱采暖(小區熱力站)工程應用則處于起步階段。他建議在今后的太陽能熱利用系統研發中,應重點關注幾下幾點: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必須得到有效實施,應盡量降低建筑供熱負荷;應盡量采用被動采暖的措施,降低建筑主動系統供熱負荷;太陽能集熱系統所收集的熱量,在非采暖季需要有其他用途,以防止集熱系統過熱;加快與太陽能供熱系統相配套的加熱器、水箱、熱交換器等附件的開發和產業化;在中高溫工作環境下,仍有較高效率的集熱器部件的開發。
讓保障性住房搭載上太陽能熱利用系統,其間有很長的路要走。很多專家希望,今后中國房地產研究會住房保障委員會能夠搭建一個溝通的平臺,建立建筑設計院、保障性住房開發企業、部品配套企業間暢通的聯絡渠道,把保障性住房建設得更好,給保障對象交一份滿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