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2012年5月21日,作為我國太陽能熱利用第一股日出東方(四季沐歌和太陽雨)的成功上市,才真正提振了業內企業上市的士氣。
其實,2011年萬和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但其主營業務為燃氣具產品,盡管該企業有太陽能熱水器業務,但卻屬于打包上市而非主業。力諾集團通過“借殼”實現了力諾全真空玻璃管的上市,但熱利用這塊業務也沒有上市。另外,行業巨頭皇明早在多年前就開始謀劃上市,但卻由于各種原因遲遲未能成功。2011年,桑夏IPO也沒有最終通過。種種跡象表明,太陽能熱利用企業上市之路并非想象中的那么順利。據悉,北太所有限公司在新任領導的指導下,于2010年下半年開始籌備集團資本運作,并定下3年內要成功上市的目標。而清華陽光、天普、輝煌、桑樂、華揚、桑夏、元升、五星等具有資質謀求上市的企業也迅速調整其上市戰略與步伐。
筆者以為,上市是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的必然產物,無可非議也是順理成章,但企業上市必須慎重,須理性應對,唯有打好基礎,嚴格按照上市規律和要求來操作、運營、發展才能實現上市的優勢最大化。縱覽企業上市史,上市后發展勢頭迅猛的比比皆是,但也不乏上市后遭遇停牌的企業。
眾所周知,上市對于企業來說優勢不少,如改善財政狀況、利用股票來收購其他公司、利用股票激勵員工、提高公司聲望。但同時也有不少缺點,如失去隱秘性,管理人員的靈活性受到限制,辦事和決策效率會降低,因為企業在上市之后股東分散,權利也就分散,權利分散在決策一些事情的時候要召開股東大會,這樣一來,決策效率會放慢,辦事效率自然也會有所降低。另外上市后企業還要擔負不少風險,如股票上市及上市后的挫折會嚴重影響風險投資的回收利潤,甚至使風險投資功虧一簣。因此在決定上市與否時,風險投資家和公司企業家會綜合權衡其利弊。
目前,據證監會數據顯示,主板和創業板排隊上市的公司近千家,在預上市公司中突圍也是需要強大的實力做支撐的。有這樣一個觀點說得好:三流的企業做事,二流的企業做市,一流的企業做勢。做大做強的一流企業并且具備上市資質的企業走上市之路那是順應市場發展趨勢,那些不具備相應實力的企業扎堆涌進上市的浪潮中也未必會收獲預期的結果。上市并非謠傳所說就是圈錢,企業一旦上市,企業所有者、股票持有者不一定就身價暴漲,上市后股價跌停者也有先例。
所以說,企業上市須理性應對,不能盲目跟隨,須量力而行,順勢而為。
作者:陳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