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裝機目標降成本是關鍵
去年出臺的“十二五”規劃提出,“以西藏、內蒙古、甘肅、寧夏、青海、新疆、云南等省區為重點,建成太陽能電站500萬千瓦。”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提出,“2015年,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達到2100萬千瓦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提出的目標是“十二五”規劃目標的四倍以上!有關專家認為,要達成以上目標,降低太陽能發電系統成本為主要技術發展方向。而規劃專門提出,“以提高太陽能電池轉化效率、器件使用壽命和降低光伏發電系統成本為目標,大力發展太陽能光伏電池的生產制造新工藝和新裝備;積極推動多元化太陽能光伏光熱發電技術新設備、新材料的產業化及其商業化發電示范。”就光伏發電而言,2008年8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批復的內蒙古鄂爾多斯伊泰集團205千瓦太陽能光伏電站和上海崇明前衛村1兆瓦光伏電站的上網電價為4元/千瓦時(含稅)。而我國去年確定的光伏發電的標桿電價為1.15元/千瓦時和1元/千瓦時,雖然光伏上網電價在短短幾年間下降了近四倍,但目前這個價格比常規能源發電電價還高一倍以上。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副所長許洪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國光伏設備產能和產量達到了世界第一,但是目前,隨著國內產能的增加,從國外進口的光伏設備數量反而增加了,這說明我國光伏設備的技術水平、生產效率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如果太陽能電池轉化效率、器件使用壽命及光伏發電的應用技術得到提升,光伏發電系統成本必然會降低。
至于太陽能熱發電,我國起步較晚,目前仍無太陽能熱發電項目運行,近年歐美地區卻發展較快。目前,國外太陽能熱發電價格在每千瓦時0.2歐元左右,到2020年有望降低到每千瓦時0.05歐元。
《國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規劃》提出,推進規?;?a href=/topic/227.html target=_blank>太陽能熱發電技術向可承擔基礎負荷方向發展,2015年實現規模化電站年發電效率不低于15%、發電成本降至1.5元/千瓦時、每天可連續發電12小時、發電期間負荷變化率小于5%的經濟與技術指標。基于《“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和現有技術基礎及需求,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研究員王志峰認為,發展光熱發電應依托示范電站建設,掌握規模化電站系統設計與集成技術,關鍵技術逐個突破,形成較為完善的產業體系,啟動商業化市場,加快推進太陽能熱發電技術規?;瘧貌椒ァ?/p>
促進太陽能發電分布式應用
資料顯示,我國連續5年光伏產業的產能產量都是世界第一。中國雖已成為太陽能電池制造大國,卻仍是使用小國,85%以上的產品用于出口,內需遲遲不能打開,截至2011年年底,全國并網太陽能光伏裝機214.30萬千瓦。對此,一些專家學者支招:我們一方面要建立大型并網光伏發電站,另一方面要推進建筑一體化光伏發電應用。這次出臺的《“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可以說汲取了專家學者們的意見與建議。
分布式光伏發電在歐美國家已相當普遍和成熟。德國、意大利等國的光伏建筑應用占比已達80%以上。在美國,2010年光伏建筑應用有67%在非公用建筑上(居民與商業建筑)。與此形成比照的是,中國光伏發電占社會用電總量不到0.1%,遠落后于發達國家。而其中的關鍵原因,就是光伏發電自身缺陷和電網建設相對滯后造成的上網難,同時光伏電站多建在偏遠地區,電網未覆蓋到位,發出的電難以外輸。而推廣光伏分布式發電將有效解決上述問題,帶領中國光伏產業突破目前的困局,真正迎來行業發展的“春天”。
為推動光伏發電分布式發展,加快光伏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相關扶持政策也有望于年內不斷出臺。有消息稱,《光伏產業“十二五”規劃》將于近期公布,根據基本確定的規劃,“十二五”期間,我國新增裝機將鼓勵建設以金太陽、金屋頂為代表的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為主。
太陽能熱發電現在還處在商業化運行的前夜,在商業化之后也應走集中并網與分布式應用的道路。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司司長王峻此前亦曾撰文指出,“自發自用”模式是新能源發電、分布式發電的基本存在方式和發展趨勢。如能在全國范圍內集中推廣屋頂光伏系統等分布式電站項目,可免除大型電站發電并網難之患。
作者:蘇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