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解決爭端,約架也被賦予了另一重功能——營銷或者叫做炒作,當然,炮轟又是另一種形式的約架,以單槍匹馬挑戰一群人,或者一個行業,氣吞萬里如虎,例如黃鳴。
做行業“叛徒”,怒揭“行業潛規則”
8月10日,黃鳴在德州太陽谷炮轟行業,自曝“行業潛規則”,并斷言“行業地震”將來臨,這是繼7月份黃鳴炮轟媒體后的又一炮轟力作。
與7月份相比,黃鳴更理性一些,不再糾結在自身企業發展問題以及其他負面新聞,而是矛頭直指整個太陽能行業,并宣稱自己要做太陽能行業的“叛徒”,與太陽能行業的“潛規則”為敵。
然而,這場新聞發布會的規模和受媒體關注程度并不及之前,一方面因為之前黃鳴已經透支了媒體的信用度,另一方面也因為社會媒體并不很了解太陽能行業,對太陽能行業也并不是很關注。
但這些并不能影響什么,盡管這樣做可能會使自身陷入各種猜測,也可能會受到來自同行的攻擊,但黃鳴依然不惜一切后果曝出兩條“潛規則”:一是“禍從天降”,太陽能支架不牢導致太陽能熱水器墜落;二是“火燒連營”,安裝電熱帶暴露導致火災。以此為由,黃鳴力推強制性安全標準出臺,加大對企業監察力度。
除了措辭比較考究、奪人眼球之外,黃鳴的立場也站的比較高位,一方面站在為消費者請命的樣子,要求太陽能行業企業家要有“道德”,一方面又站在太陽能行業的高度訓斥太陽能從業者,你們太無恥,會毀了這個行業。
“假曝潛,真營銷?”
但也有人認為,這些“潛規則”有些小題大做,從皇明的角度考慮,更像是假曝潛,真營銷。
實際上,自從黃鳴自稱“揭露行業潛規則”以來,贊同者有之,反對者有之,但是,卻鮮有人敢于直面這個話題,因為這對于太陽能企業來說,這看起來更像是一個設計好的套,你支持可以,但是你反對的話就可能招致最猛烈的回擊,等于自己往槍口上撞,讓人不由得想起老電影里正派角色經常說的那句話“我代表人民消滅你!”。
不過,盡管曝出了這樣的“潛規則”,但知情者并不覺得意外,因為這些問題與黃鳴近年來的營銷方式一脈相承,這些內容并不新鮮,而是一直在宣傳和使用的“隱患營銷”,將各種可能出現的安全問題告知消費者,從而促進消費者的購買皇明太陽能的欲望。
隱患營銷在一定程度上有其積極意義,把消費者關注不到的安全問題拿到臺面上來說,讓缺乏基本知識的消費者了解到一些真相,這也是對行業發展的一項有益補充,但有時候隱患營銷又可能會因為“夸大事實”而失去其積極意義,讓消費者存在不必要的擔心。
有些業內人士就開始擔心這種宣傳會誤導消費者。他們認為行業的問題并沒有黃鳴說的那么嚴重,行業能夠發展到現在,已經能夠說明消費者已經接受了太陽能熱水器,而過分夸大質量安全問題,只會嚇退消費者選購太陽能熱水器的熱情。
錯位的標準
也有人曾指出,這只是標準的差別而已,黃鳴在用自己的標準去規范別人的產品。如果提前10年,用歐美等發達國家的標準去規范當時的中國太陽能熱水器,那么太陽能熱水器絕對不會有今天這樣的局面。如果強制安全標準出臺,會有更多的廠家被政策清除出市場,而非市場本身。
事實上,目前各種品質的太陽能熱水器依然可以在市場上尋找到自身生存空間,是與市場需求密不可分的。市場本身就是一個最好的淘汰機制,前幾年的小作坊式太陽能廠家近兩年已經基本被清除出市場,一方面是消費者消費能力的提高,不再僅僅關注價格因素,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其產品和服務沒有經受住市場考驗,如產品安全問題、售后服務問題得不到解決。
而在市場競爭中生存下來的企業多能夠不斷完善產品和服務體系,強行推行安全標準野蠻洗牌不利于太陽能市場的活躍和公平競爭,尤其是在一個產業還遠未達到成熟的時期。
而另外一個令人關注的事實是,市場上皇明太陽能熱水器的價格平均要比同行高出一個檔次,借此有行業人士質疑黃鳴只是在為自身產品定價過高做辯解,其真正目的依然是營銷。
理性一些分析的話,黃鳴所謂的潛規則不過是個雙重標準,黃鳴在用自己的標準去規范別人的產品,而卻不會用別人的價格標準來規范自己的產品。
盡管低價競爭并不是一種值得提倡的競爭策略,但是由于市場和消費水平等問題一直存在,而且能夠降低成本確實也是一種競爭力,也有利于在市場上快速形成行業影響力。當然,質量問題是重中之重,迄今為止,太陽能行業出現的質量問題并不嚴重,有些質量問題也并不是因為生產廠家的原因,而是經銷商和用戶在價格和產品質量之間博弈中的互相妥協引起的。最重要的是生產廠家要事先對消費者作出必要而真實的產品說明,并且要得到有效監督,才能充分保障消費者的權益。
除此之外,加大對質量安全問題的懲罰力度也是比強制安全標準更行之有效的手段。
真假潛規則?
而另外也有一些人覺得,太陽能行業確實存在“潛規則”,但是黃鳴所說的“潛規則”根本算不上潛規則,真正的潛規則來源于權力,而非企業自身,這才是危害整個行業發展的定時炸彈,但是這是黃鳴所不會曝的,這從最近的光伏產業大潰敗可以一覽端倪。
政府的補貼表面上形成了民、企雙贏的局面,實際上卻害了企業,政府補貼下的企業喪失了對降低產品成本、售價、研發新產品的動力,想法設法討好政府,以進入補貼名單。政府通過納稅人的錢人為壓低價格,變相幫助企業傾銷。
擁有財政補貼,擁有土地、貸款審批權的地方政府則操縱市場,用政府調控這只“看得見的手”凌駕于市場規律這只“看不見的手”之上。地方政府以此扶持“明星企業”,要錢送貸款,要地就批地,甚至還有各種補貼、各種稅費免費大禮包等著企業去拿,迅速吹漲一個企業,最終吹漲整個行業,造成產能過剩,這批“喂大”的企業除了主業之外轉而可以去經營房地產、旅游、會展等等。
誠然,新興行業和新能源行業得到補貼無可厚非,但是方法卻太簡單粗暴,尤其是過程的不透明為權力尋租留下了很大空間,惡的土壤上注定滋生出的不會是善的果。光伏產業已經倒在了這條路上,太陽能光熱目前還有市場基礎,還有眾多中小企業基礎,還能形成正常的市場競爭機制,但是如果仍然遭受這些“潛規則”,估計離成為下一個光伏產業為期不遠。
作者:張晶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