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以三聚氰胺為代表的產品質量問題不斷向各行各業發散,國人對于本土產品的不信賴想法愈有根深蒂固之趨勢。制造業被籠罩著不信任的烏云,是怒其不爭,任其發展,還是斷臂自救,突圍轉型,各界莫衷一是。
日前,皇明集團董事長黃鳴冒天之大不韙自曝太陽能熱水器產業的質量黑幕,宣布籌建太陽能行業曝潛強標網,誓言將“除潛揭黑”進行到底。不惜得罪一批人,冒死推動建立太陽能熱水器強制性安全標準,還消費者真正的安全,欲為行業破局殺出一條血路。
黃氏此舉猶如一把鋒利的手術刀,直接傷及行業痛處,令相關利益群體如坐針氈。眾所周知,由于強制安全標準缺失,產業出現大量質量問題,令消費者認知度不斷下滑,太陽能熱水器市場近幾年表現差強人意。農村市場萎縮,城市居民不賣帳,用戶紛紛將目光轉向電熱水器和燃氣熱水器,整個行業銷售額不及格力空調一年800億的銷售額。雖然研發技術有所突破,但因為“潛規則”等原因,一直沒有得到應用推廣,導致整個產業集中度較弱,魚龍混雜,行業前20名的企業規模較小,處于中低端,同質化競爭嚴重,核心競爭力較弱,因而行業競爭呈現一種欺騙消費者的攻守“聯盟”。
質優價廉符合市場規律,劣質低價不但違反市場規律,而且還違法。在生產和消費的過程中,消費者是受體。目前眾多商家正在干著偷換概念的買賣,而他們將消費者獲取產品的低安全系數視為最好降低的成本環節。劣幣驅逐良幣的行業現狀何其兇猛!為保證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不受侵犯,行業內多數競爭力差的企業自發組成利益“聯盟”,將消費者權益置之不顧,生產低成本、低質量、低價格的“三低產品”。不僅人為拉低產品標準,還通過綁架行業協會的方式直接制定低于一般水平的行業標準。
遠不止在太陽能行業,中國電線電纜產業也是如此,該行業一位著名企業家也表示:“目前電線電纜產業中,至少有2/3的產品不合格,或者是偽劣的產品,存在重大的安全隱患,行業秩序和產品質量到了該管的時候了!”
30多年來,中國制造業通過低成本優勢,如土地、資源和勞動力,實現了快速的規模擴張,不過,由于過份追求規模和利潤,在品牌的提升、技術創新和質量的維護上顯得不足,出現有產量、無品牌,有規模,無質量這樣一條腿走路的狀況,不能不說是一種尷尬。誠然,成本競爭是一種競爭力來源,然而,這種成本優勢是有條件的,那就是產品質量必須優質合格,質量無礙,最起碼能夠達到保證消費者安全的標準。回歸到商業本身,只有為消費者提供符合需求、質量上乘的服務和產品,這才是最有效、而且最持續的贏利之道。如何趨使市場主體走上這一技術創新、品牌提升之路,唯有打破鼓勵落后的監管體系和標準水平,建立與國際標準水平一致,甚至高于國際標準的國內標準。
令人欣慰的是,在黃鳴的強力曝光和推進下,太陽能熱水器強制性安全標準邁出可喜的一步。日前,國家太陽能技術標準委員會主動回應,邀請皇明申報“太陽能熱水器強制安全標準”。不在自救中突破,就在墮落中死亡!黃鳴太陽能推強制性安全標準為中國制造業的突圍找到了一條出路,不破不立,將手術刀對準自我,打破舊有利益格局,有革新轉型才是未來中國制造業發展的可持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