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燧取火公元前1000年,世界上許多民族還處在鉆木取火、摩擦或擊石取火的時代,勤勞智慧的西周人發明和使用了陽燧。天津市藝術博物館收藏著一件漢代陽燧,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陽燧。古代用太陽能取火,還有冰透鏡和火珠。
太陽與農業春種一粒籽,秋收萬擔糧,太陽能是農作物生長的原動力。根據太陽位置確定農業季節稱為太陽歷,用以確定農時安排農務。農業溫室是蔬菜瓜果種植很好的太陽能利用。太陽能貯存糧食,《種樹說》:收藏麥子“宜烈日中乘熱而收,用蒼耳葉或麻葉碎雜其中,則免化蛾”。
太陽與曬鹽艷陽高照,曬鹽人斗笠下的臉被曬得紅紅的,海水在驕陽之下慢慢自然蒸發,經過落鹽、漂花、旋鹽之后就可以掃鹽了。據說鄭成功到臺灣時,在海邊建了一畦畦的曬鹽池,最終把海濱變成了銀色世界,解決了三萬大軍的食鹽問題。
中國古人如何利用太陽能(下)?
日晷公元元年前后,祖先發明了利用太陽投射的影子來測定時刻的日晷。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在晷面的正反兩面刻劃出12個大格。當太陽光照在日晷上時,晷針的影子就會投向晷面,移動著的晷針影子好像是現代鐘表的指針,以此來顯示時刻。
日光浴春秋戰國《列子》:人應當負日之暄也。《內經》則說,無厭于日,必待日光。日光中含紫外線、紅外線和可見光,對改善人體的新陳代謝、增加食欲、改善睡眠和提高機體抗病能力等很有幫助。經常接受日光浴,可有效殺菌或抑制細菌生長。
太陽能醫療古人還曾用太陽光中的紫外線檢驗骨傷。《洗冤集錄》說:“驗尸骨傷損處,用糟醋潑罨尸首,于露天以新油傘覆,欲見處迎日隔傘看,痕印見。”讓光線通過油傘,使有利觀察的射線充分集中,這與現代醫學上用紫外線檢查傷痕的道理相同。
作者:程洪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