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際太陽能秋交會(以下簡稱秋交會)是中國新能源行業較為重要的一個展會,迄今已成功舉辦九屆,一向被視為行業形勢的晴雨表。今年的第十屆秋交會雖說仍吸引了不少企業赴會參展,但總體情況卻并不樂觀。
在9月7日下午舉行的第五屆中國太陽能CEO高峰論壇上,圍繞“堅定信心、改革創新、拓展市場、共渡難關”的主題,各路專家學者和企業界人士就太陽能熱利用產業的市場形勢和應對策略、國家節能惠民工程實施對行業的影響、城市工程市場的具體操作等問題展開了一番探討。而企業的轉型升級、技術創新及市場渠道的開拓無疑是此次議題的中心。
競爭力or競價力
2012年,對于太陽能熱利用行業而言,真可謂是多事之秋。一方面,宏觀經濟持續下行引內銷遇冷,大批企業面臨生存困境。另一方面,美歐經濟危機持續發酵致使外貿保護主義有所抬頭,外需市場疲弱。值此內外交困之際,太陽能企業欲振乏力。囿于資本與技術的桎梏,各企業只能轉而操起價格戰這柄雙刃劍,與眾同行赤身肉搏。
此種飲鴆止渴之舉無疑將整個行業引入歧途,并催生了諸多行業亂象:如低價導致的偷工減料進而引發的支架坍塌等安全事故便頻頻見諸報端。還有一些雖尚未釀成事故,但經某些業內人士之口曝出,亦是十分駭人。如電熱管安裝缺乏3C認證,極易引發漏電等。
在此次CEO高峰論壇上,全國太陽能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長賈鐵鷹在談到此類問題時亦感到很遺憾,他認為太陽能熱利用行業目前集中度較低——不少缺乏資質的企業混跡其間,且同質化競爭泛濫,這些都在客觀上阻礙了行業技術的提升,滋生了行業整體的惰性。他認為當前太陽能熱利用企業的發展瓶頸仍需依靠技術創新和企業的結構轉型去突破,盡快做大做強企業方能擺脫目前低價競爭的尷尬境地,并以白電行業為例證做了一番說明。作為一個朝陽產業,太陽能早已被歐美等國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據報道,在日本和德國,硅基太陽能工業已經初具規模。長期以來,我國的產業發展都受制于國外相關技術的壟斷,因而,產品附加值不高,缺乏市場競爭力。
以光伏行業為例,由于核心技術和市場都在國外,當面對歐美的貿易雙反時,國內光伏企業往往招架無力。以筆者管見,太陽能熱利用市場目前尚處于培育期,多數市場主體難以辨清行業發展前景,因而出現了類似低價競爭等短視行為。對此,行業領導企業應有所擔當,以積極的姿態投身行業技術革新,同時吸納、集聚眾多中小企業抱團發展、共謀行業大勢。正如太陽雨太陽能執行總裁陳榮華所言:“一個品牌行業需要更多的優秀公司去共同發展、共同推動行業的發展”。
呼喚品質與技術
近日,財政部、住建部聯合發文稱,將進一步完善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政策,調整資金分配管理方式,以此推進太陽能等新能源產品進入公共設施及家庭,進一步放大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政策效應。
由此,太陽能概念股暴漲。這對正處于產業寒冬的眾太陽能熱利用企業來說,無疑是一則佳音。
今年以來,由于前期家電下鄉政策對于農村居民消費需求的預支,各太陽能企業的終端零售市場均現疲弱態勢。照理說,此時的廠家應當是焦頭爛額,畢竟零售市場一直是太陽能廠家的渠道重鎮。但有些出人意料的是,展會現場不少廠家在描述今年的市場表現時語態從容。原來,不少企業早已轉戰工程市場,且已取得一定的突破進展,工程市場的異軍突起有力的支撐了企業的整體業績。
在當天下午的論壇上,一向以技術人自居的北京創意博太陽能有限公司董事長鄒懷松便饒有興致的談起了太陽能工程控制系統。在其看來,有中國特色的太陽能工程實踐及太陽能控制系統應用對世界太陽能熱利用的發展和普及具有重要的啟示和推動意義。雖然工程市場被外界一致看好,又得政策扶持,且行業的一些領導企業早已搶先布局,如四季沐歌規劃的城市熱水銀行、皇明太陽能的蔚來城項目等。但客觀審視市場環境,問題依然多多,我們仍需警惕產業的盲目躍進。概而言之,無非仍是技術和資金的不達標。
眾所周知,太陽能行業是一個缺乏商業邏輯的草根行業。大批企業缺乏規劃、生命周期較短,往往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所謂的技術研發多為掩人耳目之舉,因而在應對工程市場這種技術含量相對較高的項目時往往有心無力。即使是目前公認的技術含量較高的平板太陽能,其亦還未經受長期的生產線考核,尚處于摸索階段,更遑論一般的真空管太陽能。
此外,資金也是眾太陽能企業在開拓工程市場中所不可回避的一個問題,據了解,城市太陽能熱利用項目動輒涉及上千萬元資金,其中很大一部分還需要企業先期墊付,即使是在完工以后還可能發生工程款項的拖欠問題。這無疑對企業的現金流提出了極為嚴苛的要求,博弈的性質也更強烈——一著不慎滿盤皆輸。誠如某企業界人士所言,現在消費者已經很成熟,品牌和質量成了考量的指標,因此要想占領這個市場,并不是非常簡單的問題。
行業觀察人士指出,在經歷了07年以來的產業躍進之后,太陽能熱水器行業的后遺癥在經濟環境惡化的大背景下更加凸顯,這有可能醞釀行業的再次大規模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