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愿景缺失或者不清晰
企業要思考三個問題:企業是什么?將是什么?應該是什么?這集中體現了企業的愿景,是企業最高管理者頭腦中的立場和信仰,是對企業未來的設想。它們是企業戰略制定和評估的依據。
清晰的企業愿景能幫助企業指引、聚合及激發大部分成員的行動力。20世紀90年代,隨著經營環境的變化,企業愿景對戰略管理的重要性進一步增強,出現了所謂愿景管理——結合個人價值觀與組織目的,通過開發愿景、瞄準愿景、落實愿景的三部曲,來建立團隊,促使組織成功及組織力量極大化發揮。愿景管理更加注重強調核心價值、使命、組織層次的宏大遠景目標等對企業變革與長期發展的激勵作用,更加注重戰略的未來導向和長期效果。
構建與貫徹有效的企業愿景是成功的關鍵。企業轉型時期,無愿景的戰略選擇,將難逃員工間永無休止的爭論,不但浪費時間,還會嚴重打擊士氣;對愿景未做適應性的調整或者未在組織內充分溝通,員工除非確信轉型有可能成功,否則即使對現狀不滿,也未必肯投入變革中;若加上企業主管因不想處理棘手的人和事,前后言行不一,對企業轉型時期的變革計劃殺傷力更大。
好高騖遠、高估自身優勢
戰略制定過程所要決定的主要問題有:企業進入何種新產業?放棄何種產業?如何配置資源?是否擴大市場范圍?是否進行合并或建立合資公司?如何防止被敵意接管?沒有任何企業擁有無限的資源,戰略制定者必須確定在可選擇的戰略中,哪一種能夠使公司獲得最大收益。戰略決策將使公司在相當長的時期內與特定的產品、市場、資源和技術相聯系。
轉型期企業,往往在原有的領域中取得過一定成績,在自審時經常出現內視偏差,喜歡以自認為的強項為基礎來形成戰略,而忽視了一點——真正符合戰略目標的優勢應基于企業能比競爭對手做得好的地方,在于公司哪里與眾不同,是否選擇了不同的資源配置方式。許多管理者在企業轉型之初,并沒有建立起充分的危機意識,不僅“高估了自己推動組織變革的力量”,同時又“低估驅使員工離開舒適安逸環境的困難度”,導致日益惡化的“體質”與員工焦慮感交雜,強化了變革行動的排斥感。
錯配短期戰術與長期戰略
處理好長期戰略與短期戰略的利益平衡,對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迫于股東追求階段利潤或者企業最高管理者急功近利,往往會導致企業的戰略短視,過于關注短期的得失。短期的戰略稱為階段內的經營目標更為合適,但短期的經營目標必須迎合長期的戰略目標,要站在一定的高度,符合企業的戰略發展方向。這樣,企業不論是換屆、換人,都能保證目標的延續性。例如很多家電生產企業,戰略上希望轉型,從生產加工型企業,轉變為技術研發型,能成為行業最新技術的領導者,在技術研發、產品質量上均制定了相應的長期戰略。然而,為贏得短期內市場占有率的最大化,追求相對的優勢,它們又不惜采取價格戰的方式,無法顧及研發、產品質量等與長期戰略休戚相關的環節,導致企業短期戰術與長期戰略不匹配。
只有戰略愿景沒有階段目標也不行。企業轉型通常需要很長時間,對大多數人而言,如果看不出未來半年或一年內能有足堪為小里程碑的收獲,往往就會放棄甚至會成為反對者。很多轉型失敗的案例,一般都沒有規劃變革系統,沒有目標,也無實質激勵,變革的幻想自如空中樓閣般破滅。
錯誤定義企業核心能力
企業核心能力不是單一技術或工藝裝備,而是由多項構成的,它包括技術性核心能力、組織策略性核心能力、思想指導性核心能力等,是組織內部一系列互補的技能和知識的結合,它具有使企業某一項或多項業務達到競爭領域一流水平的能力。核心能力不限于一時一事的成功,而是基于較長時間面對各種變化的適應能力。從戰略角度認識企業核心能力,可以促進企業科學全面建設可持續發展體系和體制。
企業進行轉型時,在戰略制定過程中,如果不能逐一厘清自身的核心能力,就會將企業的戰略方向引向歧途,甚至很可能會將長期經營下來形成的核心能力推翻,轉而重新去定義。例如業務范圍限于核心城市的快遞企業,生存下來一定程度上是因為業務開展時間長,在一些客戶中擁有安全、迅速的口碑,如果企業沒能看到自身核心能力,迫于競爭壓力轉型為提供物流型企業,開始建設倉庫、收購長途貨運企業,那將極具風險。類似地,當公司業務范圍僅包括全國范圍或者鄰近國家時,從全球角度來定義核心能力也很危險。
戰略執行驅動力不足
強有力的執行力能保證貫徹戰略意圖,完成預定目標,把企業戰略和規劃轉化成為效益、成果。轉型期企業如果缺少有力的變革領導團隊,戰略實施與控制缺乏力度,就會導致戰略規劃形同虛設。憑某一單個或幾個人的力量,不可能對抗傳統制度與慣性。遇事猶豫不決的領導團隊,也無法有力推動轉型期企業的變革。
甚至還有些企業“一朝天子一朝令”,讓執行者無所適從。在一個企業中,影響戰略的最重要因素就是領導層的不穩定,因為不同的人上臺可能有不同的目標。企業轉型期往往是摸索前進,如果企業的發展方向和目標始終是變化的,更容易出現問題。
為轉而轉,沒有戰略
很多管理者認為他們制定了戰略,而事實上并沒有,至少沒有一個嚴格的、滿足經濟意義和基礎定義的戰略。由于政策的漏洞和法律的不健全,一些投機者搞機會主義,在短時間內獲得了巨大的利益,養成急功近利、無視規則的不良習慣,他們認為成功靠的是投機和運氣,而不能站在戰略的角度來看待企業的發展。這是我國近年來不斷出現流星類企業的原因。
有了好的戰略,事半功倍;沒有好的戰略,埋頭苦干的結果是事倍功半。企業管理者從良好意愿出發,提出一些不切實際的口號和目標,根本不能算是戰略,因為它并不能把企業未來該往哪走和怎么走描繪清楚,永遠只能停留在口號階段,使得企業的運營始終缺乏一個明確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