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時機下的尷尬
從理論上講,無論是傳統家電業還是當前的太陽能熱水器,其市場都呈現了一定程度的低靡,因此如何刺激消費,提正產業士氣,則為當前之首要。
6月1日起,國家財政部撥款265億元,其中40億元用于太陽能熱利用產業,其目的性非常明確,刺激市場,看上去的確像場及時雨。然而發展至今,卻冷落到媒體不愿報道、企業不愿談、商家不愿付出行動、消費者不賣賬的“四不愿”的尷尬境地(注:此僅指太陽能熱利用產品,不涉及其他產品類別),確有些匪夷所思。
然則,筆者的理解是,遭遇“四不愿”的“冷板凳”是正常表現:
其一,其補貼方式讓企業、商家難以接受。從目前的行業整體情況以及企業、經銷商的生存狀態來看,一年貼補的稅額是當前尚處在維穩階段企業、經銷商所難以承受的,尤其在城市熱水工程市場的墊資重、收款難,農村城郊零售市場出現銷售瓶頸的情況下,大部分企業有了“求保不求進取”的想法,積極性自然打折扣。
其二,門檻限制。從當前的行業產銷現狀來看,具備實際年銷售5萬臺高能效產品資質的企業應該并不多,而當前入圍了88家,且尚有非整機銷售企業在內,實在有些不解。
其三,受制于經濟大環境影響,消費力不足,政策刺激效應減弱。對于當前的各行各業,消費力不足是其相對致命的關鍵因素。而相對于太陽能熱水器而言,在傳統的四大熱水產品(燃氣熱水器、電熱水器、太陽能熱水器、空氣能熱水器)中,盡管其節能、環保優勢明顯,但目前尚不是必須品或首選產品,因此消費出現暫時滯緩很正常。當然太陽能工程市場的興起,將是一個彌補,但工程市場的“水很深”,也讓不少企業、工程商頗為頭疼。
其四,時機不當,家電下鄉還未結束,該政策被重視程度有所削弱。從2009年推行至今,4年的家電下鄉政策,企業、經銷商已用之嫻熟,并成功助推太陽能熱利用的渠道下沉,消費者也樂于享受此政策。而在決大多數省份的家電下鄉政策尚未結束時,節能惠民補貼政策再次推行,其吸引力及刺激效應勢必均大打折扣,有趕“末班車”之嫌,畢竟消費力就擺在那。
積極利用,或可保位、上位
當然,除卻上述的一些不利因素外,節能惠民補貼政策也有一些可取之處,企業或可積極利用,贏取保位、上位的可能性。
但凡一項政策的推行,必定有其可實施的理由。早在該政策剛推行時,就有不少業內人士分析,如果說家電下鄉政策主要針對農村市場的銷售,那么節能產品惠民工程政策則對太陽能熱水器的“進城”,即在城市市場的推廣應用有積極作用,這是繼國家推行12層以下建筑強制安裝太陽能熱水器的“強安”政策之后,又一影響城市居民、政企單位對該產品“節能”效應的認知政策,具備較強的科普性。
2012年,對于太陽能熱利用行業而言,屬于轉型升級年,其重要的一項轉型,則是企業、經銷商對城市熱水工程市場的重視及開拓,安置房、學校、賓館、工廠、一些市政工程等的節能改造。
這給行業注入了新活力,節能惠民補貼政策的執行,很大程度上是為企業、商家在攻堅路上饋贈了一塊“敲門磚”。
當然,筆者在實際的市場調查過程中,也的確發現了一些“剃頭挑子一頭熱”的現象。大多企業對于節能惠民補貼政策并不看好,問及其市場應對措施時要么“沒想法”,要么干脆沉默是金,遠沒當初家電下鄉時的激情與沖動,不知這算不算企業、行業趨于成熟的一種理所當然的表現。
盡管筆者本人對此次的節能惠民補貼政策的實際效果也有所疑慮,但筆者還是堅信,有所為必有所得的道理。
企業、經銷商是以積極的心態去應對政策消極或冷處理還是會有不同結果的。
比如不排除,一些積極的一線品牌借此機會,積極利用好該政策,一則順利挺進城市市場,二則從產品宣傳、制造、營銷上繼續造勢,確保并穩固目前的行業地位;而部分二線品牌,在“敵不動我動”、“敵動我先動”的情況下,亦有借勢突破、上位等的可能性。
當然,對于利用好政策得以保位、上位的論斷,僅限于可能性。畢竟一項好的政策,一則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二則需要考驗企業領悟及配合執行的能力,而后者相對更為重要,你是否具備了執行政策的資金實力?是否具備了相應的戰略、戰術思路和準備?是否與目前企業的發展現狀吻合?……這些是需要我們在有所抉擇時認真思考的。
目前的情況下,冒進和遲疑顯然都不合適。
借外腦的可行性
當前,對于節能惠民補貼政策如何把握,為什么入圍的企業遲遲未有行動,或動靜不大?筆者認為,這主要在于入圍后,企業并沒真正吃透政策,找不到借力造勢的方向,而設若再借鑒家電下鄉式的推廣模式,則在人力、財力、精力上消耗太大,預測效果不會淺而易見,輕易不敢嘗試。而事實上,鑒于有前例,并且處在當前的產業環境下,我們不應該將政策應用僅僅停留在促銷上,而是要上升到品牌戰略層面,比如推進城市熱水工程市場,競逐安置房工程,產品、品牌的再定位、再制造,與其他熱水產品的競品分析等系列問題。
這些不僅將考驗企業的綜合實力,也將考驗企業的整合外力的能力。翻開世界500強企業的發展史,我們很容易發現,幾乎每個成功的企業都有借助外腦的成功案例,同樣,在我們所熟悉的太陽能熱利用行業,也有借外腦成功的先例。因此筆者認為,設若對政策還未吃透,也尚未找到正確借力的方法、方向,借外腦則不失為一條捷徑。
跨出行業做行業,跨出行業做企業,跨出行業做產品,我們太陽能熱利用產業對新鮮血液的渴求太迫切了!
編后語:
在太陽能熱利用產業崛起過程中,笑到最后的企業才是最燦爛的企業。產業的長遠規劃,并非只是“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的遺憾,而是一連串的政策優化和市場配合。布局對于戰略家而言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本性。企業經營者和管理者不妨都放下浮躁的取成心態,踏踏實實地研究些新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做好持久戰的準備,并經長期組織真正做到出手不凡
作者:談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