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藥味很重
外界認為,黃鳴之所以很快宣布這場“檢測門”勝出,是這一事件的另一主角江蘇省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研究院發表了《關于太陽能熱水器產品檢測情況的補充說明》,承認此前所出具的檢測報告存在一定瑕疵,愿意對遭受質疑的該批產品進行復檢,并請求上級部門協助核查。
但委托受檢的當事另一方日出東方太陽能股份有限公司卻不領情,他們認為檢驗報告中出現的問題責任不在企業,也不認同江蘇省質檢院的“自我否定”,并表由于該院工作失誤給公司造成了損失,日出東方將保留對其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昔日的合作伙伴就此撕破了臉。
這場“檢測門”事件緣起于10月15日,當日,黃鳴舉行新聞發布會,質疑自今年5月國家開展“太陽能惠民工程”以來,江蘇省質檢院涉嫌偽造質檢報告,并與本地太陽能企業——江蘇日出東方股份有限公司聯手騙取國家補貼。
針對黃鳴的質疑,江蘇省質檢院和日出東方均發出聲明進行反駁,并提供了相應佐證材料。但皇明方面對這一解釋并不滿意,隨即再度召開新聞發布會,認為江蘇省質檢院和日出東方提供的數據存在檢驗地點不合規、檢驗周期未達標等重大問題。發布會上,黃鳴還表示已向國家質檢總局等部委舉報了江蘇省質檢院、日出東方聯合騙補和偽造數據欺騙公眾的行為。
看似是皇明方面贏得了這場“口水戰”,但本刊在查閱了10月29日日出東方發出的最新聲明后發現,雖然質檢院方面承認了“檢測存在一定瑕疵”,但日出東方方面卻始終堅持“公司產品經得起任何形式的抽檢和復檢”。同時公司是在取得江蘇質檢院出具的報告后,通過了專家組審核,再按國家節能惠民政策的有關規定,進行了補貼申報。
沒有真正的贏家
業內人士認為,在這場“潛規則”的揭露與被揭露的過程中并沒有真正的贏家。相反,在太陽能產業陷入極度低迷之際,三方的這場爭執對行業健康發展都沒多大好處。如果出于善意,當事三方絕不會用如此激烈的言辭相互指摘。聯想到太陽能產業最近在網絡上的互揭“傷疤”,清醒的旁觀者都認為用這樣的方式揭露行業“潛規則”,將使陷入困頓的太陽能產業雪上加霜。
不過個性很強的黃鳴并不這么認為,他在博客里寫到:騙補的“檢測門”事件,只不過是行業“潛規則”中的冰山一角,他們不會因為被外界認為是企業纏斗而停止對此事的公開,這太低估了皇明的胸懷和志向,也太低估了黃鳴本人的行事風格。
業內人士認為,這起“檢測門”的出現,是圍繞太陽能補貼展開的,因此當事方認為不是“為了自己的一己之利”顯得有些站不住腳。從事態發展看,雙方也與“有胸懷、有志向”的企業有出入。
一位知情人士向本刊透露。實際上,由于補貼不是完全的市場化操作,因此太陽能熱水器生產企業往往都認為當地質檢部門是在“向著本土企業,處處為他們開綠燈”。此前,皇明太陽能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總監張立峰就提出質疑,認為江蘇省質檢院有可能把檢驗業務外包給日出東方或向他們租賃檢測設備,失去了第三方機構的獨立性。
針對這場“檢測門”引發的風波,一些業內人士認為,此事也反映出行業協會的協調能力不夠強。在許多發達國家,類似出具檢測報告的第三方,一般都由行業協會向社會公開招標,然后公示后引入,最后抽簽選擇檢測機構,而非像現在這種“地緣委托制”。他們認為,如果行業協會及時披露這方面的信息,并居中調停,事情就不可能在網上炒得沸沸揚揚。
也有輿情專家認為,皇明太陽能是一家影響力較大的公眾公司,在公關方面,應該建立起自己的“新聞發言人”制度,而不應事事都由黃鳴發“聲”。實際上,現在這種由董事長對外直接披露信息的做法,一方面,顯得不那么職業,在語境上也缺少法律保護;另一方面,公司的對外信息披露都由董事長打頭陣,往往會把自己逼入墻角。這方面,作為一家公眾公司應該有自己嚴謹、從容的內部制度。
記者也觀察到,當事方在相互指摘時,缺少客觀性,片面地認為“這些年,太陽能光伏產業偷工減料、以次充好、商德欠缺,亂象叢生,把惠農變成了坑農,已經狼藉一片,暴露了中國人的劣根性”等等。這種全盤否定的說法,顯然缺乏理智。
專家認為,在國務院剛剛通過的《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中,太陽能產業被列為現代能源產業。作為清潔能源,其未來的發展地位被再度肯定。同時,政府的補貼政策暫時也不太可能改變。
另據最新消息,10月30日,國家質檢總局新聞發言人李元平表示,質檢總局對此事高度重視,已責成江蘇省質監局按有關規定認真調查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