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都市生活節奏也越來越快,各種社會競爭因素、經濟環境變化、房價持續上漲以及心理身心方面的需求等給人們帶來越來越多的壓力。人們用一種詼諧的口吻將加諸于自身的壓力命名為“亞歷山大”,諧音形容壓力像山一樣大。處于社會轉型期中國光伏業所承受的來自國內市場混亂、國外市場壓力以及企業自身管理等方面的壓力尤為突出。
山不走到我這里來,我就到它那里去--亞歷山大大帝見證了一個時代的輝煌,只可惜偉人豪情還沒有褪去,卻速然倒下。
中國的光伏企業經歷了“亞歷山大”的輝煌,也飽受了其迅速沉落低迷之苦。龍年來了,龍年是中國人的吉祥之年,一度遇冷的國內光伏業沒能沾上龍年的福運,市場繼續收縮下滑,像國內賽維、尚德等龍頭企業更是損失慘重。那么壓在國內光伏企業頭上的這座“大山”根基又在何處?
做“爛”了的市場
質量下滑,企業為了降低成本,獲得高利潤,偷工減料,簡化流程、質量低劣造成產品保溫性能差,降低材質標準,不惜自毀品牌聲譽。
國家質檢總局對家用太陽能熱水器的熱性能、淋雨、耐壓、支架強度、支架剛度、貯熱水箱、冷態泄漏電流、電氣強度、接地電阻、過熱保護、安全裝置及外觀等12個項目進行檢驗,抽查結果顯示,大型生產企業的產品抽樣合格率高,產品質量較好。而部分中小型生產企業的產品存在一些質量問題,產品抽樣合格率普遍偏低。(不涉及出口)。抽查中發現的主要是質量問題,包括部分產品熱量不合格,個別產品耐壓不合格,可能出現熱水器跑水,泡壞家具和地板。給消費者帶來不便和損失。
技術研發不夠
近年來,受太陽能污染的影響,技術研發問題擺在了國內光伏企業的面前,專家指出:如果國內企業只顧謀取眼前利益,不在技術研發上下功夫,這將嚴重制約整個光伏產業的健康發展!國內企業要想像國外企業一樣做到閉環式生產,都離不開科技的支撐。要想讓太陽能發電由“貴族”變成“平民”,最關鍵的還是要通過技術的不斷進步、工藝的不斷改良、規模的不斷擴大,大幅降低成本。另外,國家環保政策要“硬”起來。嚴厲處罰那些為減少投資而“省”掉污染物回收、處理等環節的企業,引導行業摒棄急功近利和“等、靠、要”思想,著眼長遠,在技術進步上踏踏實實下功夫,改進完善工藝,實現清潔生產。
盲目擴張和產能過剩
中國光伏產業的高速成長并非錯誤,錯的是進入的技術標準等壁壘太低,監管太“溫柔”,以至于使用廢次料的小廠大量興起,惡化了全行業環境。因此,我們在高度重視、全力奮爭對歐光伏案的同時,也要高度重視、全力積極拓展歐盟之外的其他歐洲市場和國內市場。眼下我們一則應借助行業嚴冬加緊淘汰不合格小廠,促成光伏產業的良性循環,搶在化石能源價格大幅下跌前建立起可持續的價格競爭力。
發改委--始作俑者。發改委負責項目的審批,是調控產能、規劃產業結構、增減項目數量、協調企業規模的“第一道關卡”。而我國發改委在這方面做的非常不到位,其簡單的以項目自身的屬性、地方經濟為標準來審視項目的合理性,而對于行業發展狀況、產能布局等缺乏足夠了解和把控能力,導致諸多的項目過快上馬,光伏行業產能過剩在所難免。發改委不改革,何來消除光伏頑癥一說?裁員又有何實質意義?
歐盟“雙反”雪上加霜
2011年8月至今,美國對華光伏業反傾銷、反補貼的腳步就沒有停止過,光伏企業心寒叫冤,說國家相關部門、地方政府從未在關鍵時期出臺有效舉措,從未在適當之機給予企業有效幫助。歐美揮動貿易保護大棒揮向中國光伏企業時,相關部門大有“放手不管”之嫌,僅僅依靠企業在股票市場、銀行中融資很難對企業有所幫助,企業想要贏取較好的發展機會難于上青天。
國家相關部門則道:“中國光伏行業目前患上的是“通病”和“重癥”,將病因歸咎于國際貿易壁壘無濟于事。核心問題在光伏企業自身。而此刻寄望于政府出面救市,是諱疾忌醫。光伏企業唯有自救,別無他路。企業須自身“練好內功”,積極應對歐美對華“雙反”。”
產業被盲目“夸大”
國內光伏產業“被”夸大了。光伏產業還未到非發展不可的地步,各地方政府盲目將光伏產業列入重點發展行業,多晶硅產業、光伏組件產業、發電站項目等并未同步開展實施,試圖以簡單的單個產業園區拉動地方經濟發展的想法過于天真。在大規模光伏電站都未能得到有效利用的情況下,發展分布式光伏發電簡直是無稽之談。“大躍進”式的發展思路嚴重夸大了光伏產業的市場蘊藏量,極大地制約了光伏產業長期可持續發展。
地方政府不給力。規劃不到位、補貼不到位、稅收不到位、土地政策不到位,地方政府與光伏巨頭關系錯綜復雜、曖昧有加,“雷聲大雨點小”的情況普遍存在,各項規劃、舉措、條文均缺乏有效執行力度。配套設施不健全,違法違規行為得不到及時整治,地方政府利用光伏企業為自己“攔政績”的做法著實令人厭惡。一旦光伏企業不能為其帶來盈利,地方政府首選“圍觀”,任由光伏企業自生自滅。沒有強勁大樹,光伏企業怎好乘涼?
光伏企業“冬天來了,春天依舊遙遠”。
作者:張秀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