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產品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就是一種“中間”商品。光熱產品還好一點,在中國,因為有“箱式”熱水器,所以獨立成了一個系統,用戶可以直接買來,接上進水出水口,就可以使用了。但是在歐洲,這類產品的銷路稍微難一些,因為既定的成熟的家庭供熱水系統中是有了熱水箱的。太陽能只是做一個“輔助”加熱,需要和既定的系統配合,有些參數需要和現有系統匹配。光伏產品就更有些“尷尬”了。獨立的組件可以作為一個“即時”的電源來使用。沒有蓄電池或者“并網”,那么組件就產生一個“電勢”,空有“勢頭”,而無實際效果。
現在的行業,不也就是這樣一種本身“物理特性”的寫照嗎?
想要真正把這個行業理解透,還是要圍繞生活展開,分析清楚哪些環節可以做什么樣的產品。也許B片換一個市場應用的時候,還不用做成標準組件,在有些應用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同時還少了一些諸如5年10年質保的顧慮。
除了自己冥思苦想,也許和上下游的“綁定”也很有效。有些時候不一定自己要做,但是自己一定要“投資”。在資本主導的世界,資本還是可以說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