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變化:從生產使用大國邁向創新強國
我國太陽能熱利用產業的持續發展,不僅在產量、產值和保有量上有了大幅度提升,產品和技術不斷成熟,應用范圍也由家庭熱水向工農業生產和房地產工程等領域延伸,成為太陽能熱利用產品的生產和應用大國,并正在邁向創新強國。
當記者問到我國太陽能熱利用行業今年的發展格局時,羅振濤表示:“今年太陽能熱利用產業的總產量大約為6390萬平方米,比去年增長11%;太陽能集熱器保有量增加2577萬平方米,增長11.9%。總體來看,增速略有放緩,但行業依然呈現發展態勢。主要表現在:骨干企業銷售額全部保持增長,零售市場依然保持了以往的銷量,品牌集中度有所提高;代表產業成熟重要標志的工程市場銷量大幅增長,增幅達52%,市場占有率達40%以上;技術進步加快,低溫技術、中高溫技術的安全問題,智能系統、集成系統太陽能熱水器的產品品質進一步加強;企業管理水平正在升級,不少太陽能熱利用企業正由傳統的企業管理模式向現代企業制度邁進。”
對于今后太陽能熱利用產業的發展,羅振濤展望說,未來十年,我國太陽能熱利用產業總的任務和目標可概括為“科技進步、擴大應用、產業升級、太陽能熱水器的生產大國和強國。”他表示,《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多次提到重點發展太陽能熱利用產業,明確提出太陽能集熱器面積保有量到2015年達4億平方米、2020年達8億平方米的目標。此外,家電下鄉政策、節能產品惠民工程和一些省市明確要求12層以下建筑要全面推廣和配置太陽能熱水系統,為太陽能應用提供了巨大的空間,太陽能產業發展也將迎來新的契機。
霍志臣也表示:隨著建設100個太陽能示范區的“百城太陽能規劃”、保障房強制安裝太陽能熱水器等140多項政策的出臺,太陽能熱水器的應用將更加普及,農村市場、城市市場和國際市場發展速度不斷加快。而標志著太陽能熱利用技術成熟的工程市場的崛起,將推動我國太陽能熱利用產業技術的進步。因此,“十二五”期間中國太陽能熱利用產業技術必須依靠科技創新在八大領域向縱深發展,包括:太陽能低溫熱水集成技術,高效平板太陽能集熱器技術,分體式新型承壓太陽能熱水系統,太陽能熱水采暖及輔助能源匹配技術,太陽能中高溫集熱技術,太陽房、太陽灶技術和產品,太陽能熱利用在工農業生產中的應用技術,太陽能空調及熱發電技術。目前,熱發電的關鍵技術――集熱管和集熱器已取得較大進展。此外,要以市場為導向,推動產業升級,從產業大國真正邁向產業強國。
解決問題:“五統一”推動產業可持續發展
政府的推動,是一個行業發展的重要因素。2009年,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快推進太陽能光電建筑應用的實施意見》,財政部出臺了《太陽能光伏建筑應用補助資金管理辦法》。自此,我國太陽能光伏建筑一體化應用正式進入大面積工程應用的新階段,太陽能熱利用工程市場增長明顯加速。資料顯示,今年是工程市場快速發展的一年,增長達52%。太陽能工程已涉及到熱發電、采暖、制冷空調、民用與商用建筑的熱水、海水淡化、工業熱利用、干燥等方面,應用廣泛,而且市場越來越大。前不久,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發文稱,將推進太陽能等新能源產品進入公共設施及家庭,進一步放大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政策效應。
雖然工程市場被外界一致看好,但問題依然多多。對此,羅振濤表示:太陽能熱利用行業是一個“草根行業”,由于準入門檻低,目前這一行業有3000多家企業,良莠不齊、魚龍混雜。大量的“作坊式”、“游擊式”企業進入太陽能行業,產品同質化、宣傳概念化、模式同樣化,傍名牌企業大量泛濫,留下了一系列的產品質量、售后服務、行業信譽等問題。
霍志臣針對太陽能熱利用行業存在的問題說,一是太陽能熱利用設計沒有納入工程總設計中,需要額外設計,這增加了業主的負擔。二是設計部門認識滯后。太陽能與建筑結合的科研沒有跟上,使太陽能與建筑一體化的基本知識和設計要點無法在設計人員中得到真正的普及。三是宣傳培訓力度欠缺。四是招標不透明。很多優質企業產品無法進入,而一些劣質產品卻應用于建筑之上,導致產業產品的應用低效,造成產品低劣口碑的惡性循環。
解決這些問題,二人都認為應加強管理。羅振濤說,太陽能工程涉及各種科學,是特殊的綜合性工程,技術上要求嚴。因此太陽能工程必須實行“五統一”,即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安裝、統一驗收、統一管理。霍志臣說,協會和產業相關部門應設置產業工程市場準入門檻,使優質企業產品能夠得到更好、更廣泛的應用;另一方面,要進行結構調整,扶優扶強,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國際競爭力的大型骨干企業,同時形成一批配套的服務型企業。
一種模式:合同能源管理促進產業發展
作為專家,他們都認為合同能源管理是國際上比較先進的管理模式,對解決太陽能發展有很大益處。羅振濤說,合同能源管理對太陽能熱利用產業發展是一個新機遇。目前,我國全天候智能化太陽能熱水系統快速發展,太陽能熱水工程控制與監測技術逐漸成熟,為工程應用能源合同管理提供了技術支撐。國家發改委已把太陽能列入合同能源管理范圍之內。
霍志臣解釋說,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實質就是以減少的能源費用來支付節能項目全部成本的節能業務模式。它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推廣應用,對推動節能減排起到了一定作用。他說,太陽能熱水工程實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更易被客戶接受,也能更好地推廣太陽能熱水工程。他指出,合同能源管理的關鍵問題是技術和熱能計量,財務結算怎么做。去年制訂的《太陽能熱水系統熱能計量與監測規范》,能把太陽能一年的熱量、用戶供熱量都計算出來。但進一步的解決,國家應設專門部門。
在化石能源日益緊張的今天,大力發展太陽能熱利用產業,不僅可以為人類帶來健康的生活,推動時代文明的進步,更可以促進建材等眾多產業升級,推進國家節能減排,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因此需要利用好國家政策,需要太陽能熱利用行業同仁與企業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