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看到多遠的過去,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追溯過去,有時候就是為了展望更美好的未來。
1992年,當清華大學殷志強教授發明了鋁氮鋁選擇性漸變鍍膜涂層之后,一個發明催生了我國太陽能熱利用產業的迅速崛起并使這一產業成為中國民族產業的驕傲。據說,1992年,這項發明分別授權了山東德州、臨沂、泰安和江蘇華揚以及浙江海寧的一家企業。如今,嘉興地區這家企業是否存在,已經不值得再去考究,但這正是嘉興地區太陽能產業集群萌芽的開始。
所以,我們應該對這個產業,對推動這個產業發展和進步的開拓者、探索者深懷感恩之心,并由衷地敬重他們。他們或許已經為成為這個產業的英雄,或者隨著歷史的潮流,逐漸被歷史所淘汰,但是,在那個艱難的時代,他們曾經為推動中國太陽能熱利用的發展點燃了自己的青春,照亮了這個產業的發展之路。
浙江嘉興地區的太陽能主要集中于海寧、海鹽、秀州、南湖等地,據嘉興太陽能行業協會統計,目前嘉興地區超過億元的太陽能企業有5家,5千萬以上的6家。2008年銷量已達500萬平方米,成為與山東、北京、江蘇相抗衡的行業格局。
如果給這四大版圖做一個形象區隔的話,山東太陽能企業擅長于做大而全,比如,山東企業皇明、桑樂、力諾瑞特等企業,都有自己完整的產業鏈條,缺什么造什么。像皇明,太陽能熱水器上面所需要的真空管、水箱、支架,以及水箱上的內膽、外皮等,凡是自己能生產都會自己生產,盡量控制在自己的范圍之內。北京企業則以技術見長,坐擁北京的優勢資源,利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科研院所的研發實力,在技術方面不斷進行突破,然而在營銷方面卻稍遜一籌。江蘇企業以太陽雨為首,其它企業則基本都屬于中型偏小企業,雖然數量不多,但基本發展都比較均衡,屬于實力派選手。從企業群體和地域關系總體而言,越往北越偏技術,越往南越偏市場,北方企業不溫不火風物長宜放眼量,南方企業急急火火見利就插針。江蘇企業居于其中,則不左不右不偏不倚。
從車窗向外望去,居民樓樓頂上一排排的太陽能熱水器像士兵站隊一樣映入眼簾,小型房屋太陽能則三五成群。無論城市還是鄉村,可以肯定的是幾乎很少見到居民房子沒有太陽能熱水器了。據統計,海寧市城鄉太陽能熱水器普及率高達76.08%,而在市內的一條海昌街上,8459戶居然安裝了8574臺太陽能,安裝普及率超過了100%。
安裝使用的多,生產制造的企業也多。在袁花鎮,一個挨一個的太陽能工廠更是讓人目不暇接。從毛坯管、真空管生產,到太陽能熱水器整機制造,再到配件供應,在當地有300多家企業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年銷售總額達到了20億元,占到了行業份額的12%以上。
海寧太陽能制造的一個亮點就是它的制造成本低到了谷底。當你在企業車間參觀時,生產工人連頭也不抬地忙著他的活計,分秒必爭。據說有一個20人的企業一年能生產20000臺太陽能熱水器,一個人平均1000臺,這還包括不干活的老板娘在內,勞動效率之高不可想象。還有一個故事是:一個經銷商去海寧尋找太陽能經銷,最后竟然不敢進海寧的貨了。一開始有人說“45塊錢一孔”,后邊就有人說43,41。后來又進了一家新企業,這位經銷商壯了壯膽,說那家企業給我“39塊錢一孔”,沒想到這家企業說我“38一孔”給你。最后干脆“36一孔”也有人敢賣給他。最后這位經銷商不知道到底會有什么價能進貨,弄得也不敢買了。完整的產業鏈加細致分工,外來工為掙錢帶來的高效率勞動,使制造成本極低,這是任何地區所無法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