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電企業進軍太陽能熱利用行業后,雖然在品牌、實力等多個方面具有優勢,但因為太陽能熱利用行業的特殊性,家電企業的這些優勢很多未能發揮威力,導致進軍太陽能熱利用行業的家電企業表現平平。
家電巨頭美的集團也要強勢進軍太陽能熱利用行業了。前不久,從去年開始涉足太陽能熱利用領域的美的集團表示,將采購力諾的中高溫集熱管,盡快向市場推出太陽能空調。近年來,隨著太陽能熱利用市場容量的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家電企業加盟太陽能熱利用行業。從早期的美大、澳柯瑪、美菱、榮事達、小鴨,到后來的新飛、萬家樂、華帝、海爾、帥康等家電品牌,都開始了在太陽能熱利用行業的擴張。然而,這些家電企業進軍太陽能熱利用行業后并不都是一帆風順,和泥腿子出身的老牌太陽能熱利用企業不斷增長的市場份額相比,這些家電企業多數表現平平。對此,中國家電協會理事長姜風也承認,家電企業進軍太陽能熱利用行業后表現并不突出。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家電企業的威力哪去了?
品牌優勢未能發揮
太陽雨副總經理陳榮華認為,雖然家電企業在資金、團隊、渠道、管理方面有太陽能企業不可比擬的優勢,但進入太陽能熱利用行業以后,這些優勢卻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相對太陽能企業來說并不專業。就像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了。
帥康太陽能事業部李莽認為,家電企業的原有優勢資源難利用這是事實。電器企業一般都有成熟的銷售渠道,在運作電器產品時往往可以重復使用,如原來做空調的企業,再上電熱水器產品時,往往可以直接將電熱水器放到原來空調的銷售渠道里面去,可以迅速實現銷售。而太陽能熱水器這種產品,無論是銷售渠道、經營理念,還是消費者的購買習慣等方面,同電器產品差別很大,這就導致了電器企業很多資源無法有效利用。比如,原來做空調的企業,又上太陽能熱水器產品,空調的主要銷售渠道是家電商場和專賣店,如果太陽能熱水器進入這些渠道,銷量很難得以提升。以太陽能熱水器旺銷的北方一些地區為例,重點在四級以下市場,也就是農村鄉鎮市場才是太陽能熱水器的重點市場,一、二、三級市場均處于飽和或趨于飽和的狀態。另外就是,消費者對太陽能熱水器的消費習慣。他們往往是去太陽能專賣店或水暖一條街選購,而不是到家電商場或者是電器專賣店。所以,太陽能熱水器進入空調渠道就很難銷售了。
杭州匯勤咨詢首席運營官黃家衛認為,就太陽能熱利用領域而言,部分家電品牌存在“空心化”軟肋,主要表現在品牌單純的符號化,缺乏個性化的內涵,沒有與產品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品牌對消費者購買決策的影響力極其有限。再者,品牌支撐力也不足。產品和服務是一個品牌發展的有力支撐,而現階段,家電品牌的發展明顯感到支柱不穩。就產品本身而言,除了外觀設計的差別,缺失核心技術(或幾乎沒有差異)。說到服務,至今一些家電品牌對服務作用的認識依舊模糊,致使服務與產品本身脫節,盲目地許諾消費者免費售后服務的期限。同時,家電企業進軍太陽能熱利用行業,造成更多品牌多元化陷阱。一些家電企業為了保持自己在一個行業的領先地位,開始盲目地進行多元化擴張,結果是不但套進去大量流動資金,而且使主業地位和市場占有率也受到影響。
市場特性未能適應
帥康太陽能事業部李莽認為,營銷策劃、管理水土不服也是一大原因。比如某家電巨頭進軍太陽能熱利用行業后,產品一上市就定了一個很高的價位,甚至比皇明的部分產品價還高,結果在初期招商時遇到了相當大的困難。后來,他們又把價格調整下來,但在行業內已經給經銷商留下了天價的印象,給招商設置了很大的障礙。這就是產品策劃的問題,只是主觀上根據自己的需要去制訂產品價格,沒去主動考慮適應太陽能熱利用行業的營銷習慣。
李莽說,太陽能熱利用行業發展到今天,由于市場競爭的原因,形成了很多自己獨有的特色,同時對各項工作的要求更高更細致,這就要求進入行業的電器企業,在營銷理念上應該迅速轉變。比如,太陽能的宣傳要貼近消費者,而不是光靠大媒體拉動就可以奏效。太陽雨和四季沐歌曾經自己籌辦了至少6個演出團,在全國各地農村市場巡回演出,其管理的復雜與難度是可想而知的。就是這樣的一個宣傳方式,讓這兩個品牌銷量大增,成為很多企業爭相效仿的典范。
電器企業進軍太陽能熱利用行業,為太陽能熱利用行業發展帶來了許多新思想、新模式,對促進太陽能熱利用產業升級起了助推作用,也將改變太陽能熱利用產業總體規模不大的格局。然而,情況并不樂觀,家電企業進軍太陽能熱利用行業后發展較慢主要有幾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家電行業主要以總代理為主,而太陽能熱利用行業則是一地一店的銷售形式。
其次,家電行業和太陽能熱利用行業的渠道不同,家電走的是大賣場、商超,而太陽能是專賣店。一些家電企業進軍太陽能熱利用行業后,往往采用原有渠道模式,結果走進了“死胡同”。
目前,無論是家電還是太陽能熱利用行業,人才缺乏是共同的大問題。一些家電企業進軍太陽能熱利用行業后,由于人才、管理跟不上,加上太陽能產品半成品的特殊性,使家電型太陽能企業一時適應不過來,出現了水土不服的跡象。作為進軍太陽能熱利用行業的家電企業,切忌以老大哥自居,需要虛心學習,學習太陽能專業知識,把家電行業先進的經驗用在現行的管理、發展中去。
重視不夠投入不足
李莽認為,家電企業運作太陽能往往處于劣勢,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家電企業重視程度不夠。經過了激烈的市場競爭,現在依然穩定發展的大型電器企業,多數都經歷了20年以上的風雨,企業的積累是十分雄厚的,很多企業都是動輒上百億的產值。而對太陽能熱利用這個年總產值只有幾百個億、龍頭企業只有十幾個億產值的行業,是很難把它真正重視起來的,也就是說大企業對太陽能熱利用行業的市場預期并不樂觀,認為太陽能熱利用行業還遠沒有成熟起來。
成功營銷策劃機構創始人郭自軍認為,家電企業進軍太陽能熱利用行業表現不佳還有另外兩點原因。
一是品牌形象和投入不能保持平衡。家電行業的品牌塑造是通過一個龐大的組織完成的,通過不斷地廣告的持續轟炸才取得了目前巔峰品牌的形象,形成了行業內強勢品牌。但是,近幾年介入太陽能熱利用行業的家電企業,廣告投放量少得可憐。盯著媒體數據仔細分析一下,太陽能熱利用行業78%的廣告量來自純血統的太陽能企業,家電企業的太陽能項目都是在遮遮掩掩地向前推進。純血統的太陽能企業是想通過媒體傳播來確立第一品牌和領頭羊的地位,而家電企業的介入只是想完成資金的積累,并沒有把這個產業放在長遠發展的戰略上,造成在品牌投入上的不對等。有些進軍太陽能的家電企業自己并不經營,通過承包或者轉包的方式把品牌租給別的人使用,集團公司并沒有真正有效投入,反而在一旁收取品牌的使用費用。承包品牌者的能力和資金實力和大品牌的實力根本不對等,大品牌用小品牌企業的操作模式來經營,這樣的結果不言而喻。
二是產品沒有賣點。太陽能熱利用行業的產品同質化非常嚴重,家電行業介入后也是按照老一套復制,造成了一款產品滿天飛,產品并沒有什么個性而言,產品的外觀和材料、性能都一樣,大品牌產品沒有和小廠家的產品拉開距離,在市場上造成一種渾濁的局面。老百姓不能從外觀上分辨出好與不好,在無法分辨的情況下,想快速提高產品市場銷量確實很難。而太陽能的核心技術終究在正統的太陽能企業那里,家電企業自身的技術實力確實很弱,要想超越正統太陽能企業,對于家電企業來講確實是一個不小的難題。在發展的過程中,正統的太陽能企業通過資源的整合已經開始全面發力,無形之中提高了市場操作的門檻,占據了一定的競爭優勢,加上終端的統一傳播口徑,在這種情形下要想超越競爭對手需要下很大的力氣。
家電企業進軍太陽能熱利用行業后,雖然在品牌、實力等多個方面具有優勢,但因為太陽能熱利用行業的特殊性,家電企業的這些優勢很多未能發揮威力,導致進軍太陽能熱利用行業的家電企業表現平平。進軍太陽能熱利用行業的家電企業如何才能一展雄姿,敬請關注下期相關報道。